季 娜
河南檢察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高校民法教學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具有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實際的高校民法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將多元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并且還要重點突出民法的效用。民法的基本要義在于定紛止爭、平衡利益,這對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具有直接影響。傳統意義上的民法教學主要是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水平,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水平。但是,不能夠長久的促進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這也就制約著高校民法教學質量的提升。基于此,我將結合我多年的工作經驗,就高校民法教學模式的改進要點展開全面研究,以有效促進高校民法教學質量和水平。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社會生產生活處于快速變化的時期,這也就導致民法教學處于轉型期。在我國,法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才能夠有機會獲取相應的職業從事能力,這也就是提高了我國民法專業畢業生人才培養的新型模式。高校民法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具有民法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化人才,并且還要與民法教學的基本特點技能型有機結合,最后能夠對培養具有專業化和綜合化素質的民法人才。高校民法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我們必須要采用具有差異化的教學手段,全方位的提升民法專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民法具有深刻的法律內涵、法制觀念、道德理念,能夠最大程度的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有利于提升法律的語言表達能力。總之,高校民法教學能夠與時代發展需求進行匹配,能夠有力的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一門具有長久效益的學科。
高校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具有職業能力的新人才,這也是高校民法教學的直接目的。法學專業的學生要想從事法律范圍內的工作,就必須要參加國家的司法考試,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機械性。目前,我國的很多高校民法教學與國家司法考試不相匹配,進而導致這兩個環節的脫節。我們都知道,國家司法考試與民法教學的目標均存在差異性,這也就無法有效的促進高校學生就業,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就業困難性比較大。法學專業的學生想要從事民法范圍內的工作,首先要參與到國家司法考試,并且還要取得國家司法考試的相關資格,但是很多的高校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這就形成了一定的認知誤區,很多的高校將學生參與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來證明其民法教學質量。基于這種片面的認知,很多高校并不能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民法人才,這樣只能培養出相關的司法考試機器。但是,國家司法考試又是通過率比較低的一項考試,這也就無法形成強勁的吸引力。同時,很多的高校都開設了法學專業,但是,每年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又是具有一定數量的,民法專業的就業也就不容樂觀。
民法專業本身就屬于文科專業,所以就致使民法教學的實踐水平比較低,主要是以空洞的理論知識為主。目前,我國的民法專業教學依然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是采用“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學,無法充分調動其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際的民法教學過程中,民法教學課堂上,我們教師依然是在課堂上講課,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生完全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很多的學生在經過四年的民法專業學習后,在畢業時只是能夠掌握少量的理論知識,缺少基本的司法實踐能力。我們都知道,在民法的教學過程中,合同書、起訴狀等法律文書屬于最基本的技能,但是很多的學生并不能很好的對其掌握。比如,我曾經教學的班級,很多學生并不能正確的書寫起訴狀,文書中的錯誤隨處可見,這也說明我們高校民法教學質量比較低。
高校教育不同于其他學段,必須要確保學習的靈活性,這也要求我們學生必須要具備基本的邏輯水平。民法專業的學生普遍面臨思維定勢的負面狀況,這也就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的解決社會大眾所遇到的民事糾紛問題。同時,民法專業的學生基本都是文科學生,再加上多年的傳統理論教學和法條的灌輸,使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思維定勢,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生遭遇邏輯思維不足的狀況。但是,我們國家的社會生活發展比較快速,這也就導致了我國的民法教學具有復雜性。民事案件又極為繁雜多變,加之我國民事法律的規定較為原則化和簡單化。基于此,很多民法專業學生面臨很多的執業困難,這也就無法與高校民法教學的宗旨和目的進行匹配。
高校民法教學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同時,還要具有全面的民法知識,在基本的理論知識支撐下,能夠具有對相關法律事務進行處理的司法實踐能力。高校民法教學必須要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并且要結合學生的就業實際,加強對具有司法實踐能力的民法人才。在實際的民法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讓學生了解到民法體系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同時,還要對民法的相關原理進行把握,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司法問題的能力。作為高校法學專業最具代表性的學科之一的民法,始終引領著法律教學的前沿。民法教學必須要對其中所蘊含的基本精神和原理進行教學,但是需要以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為基準,逐步培養起學生獲取法律知識、培養民法意識的能力。民法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其專業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另外,民法的學習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職業修養,這也就是我們高校民法教學的重點,如果社會上缺少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司法實踐能力,就會對高校民法教學質量產生負面的影響。基于此,高校民法教學模式具有現代化風氣,逐步樹立起自由、平等的社會意識,這為高校民法教學提供基本動力。
高校民法教學跟其他學科是具有一定互通性格的,這是學科教學的基本特性。傳統意義上的民法教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均是以我們教師為中心,主要教學方式就是為教條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習民法的積極性,歸根結底還是應試教育主導下的教學。同時,傳統的民法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的創新,應用過諸多的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情景交融法等,將民法應用于實踐,這是民法教學的基本落腳點,民法教學總體上是一門應該落實到實處的學問,其最主要的使用方法是教授給學生理解和應用民法的基本方法。同時,還要不斷的加強民法教學的職業能力導向作用,大學教育具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均是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顯著作用,高校民法教育的職位導向也是不能夠忽視的,尤其是近些年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就業壓力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我們必須要應用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和職業操作水平,為學生在未來的就業市場提供強勁的競爭力。
民法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與社會大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這也是民法教學的獨特性所在。民法是法學專業所要研究的重要對象,但是民法本身并不能作為法律理論而存在,這也就側面體現出法學專業存在的必要性。基于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高校學生民法思維的重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全面的提升學生對民法的理解。民法思維的建構基礎在于民法學所獨有的思維邏輯特點,這也是衡量我們新時期立法的重要標準,民法教學中所涉及的立法標準是多方面的,比如誠實守信、利益最大化、道德底線等方面。高校法學專業作為民法的研究者,在社會生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必須加強對其思路的塑造,確保相關的民法思路能夠與民法的基本價值理念相匹配,并且能夠在民法基本價值觀念支撐下,真正的貫徹和落實。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方面,提升民法教學過程中的邏輯思維體系結構,民法學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并且是一種比較體系化的理論表現形式,我們必須要將民法理解為一個具有完整系統性的框架。民法不僅包括《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等內容,這些僅僅作為實體法的形式存在,只是民法的一部分內容。基于此,我們必須要按照既定的思維流程和邏輯體系進行民法法律體系的構建。第二方面,在實際的高校民法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重視對民法思維的強調,重點突出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的引導和構建,逐步為學生塑造出自己的民法思維。
案例教學法已經廣泛的應用到高校教育中,其最直接的教學目的就是判斷現實生活中某種行為是否符合民法的基本規定。在這一過程中,案例教學的邏輯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必須要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引入實際案例的相關思考,并且確保能夠最直接的向學生進行討論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加強對案例與理論知識的有機結合,并且對其如何發揮自身效用提供指導作用。我們都知道,民法體系中的語言都是比較簡單化,且比較容易理解的專業化語言,只有最貼切的將民法理論應用于實際案例,我們才能夠最大化的提升高校民法教學的質量,才能夠培養出具有現代民法能力的新式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民法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這是其獨特性所在。民法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均是由多個部分形成一定的民法體系,我們也必須運用綜合化的教學手段,比如應用創新型的民法教學模式、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加強對學生民法思維的重構、加強對教學理念的創新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逐步掌握民法教學的思維邏輯體系,更好的為民事訴訟的處理流程進行判斷,并且也能夠為以后的法律實踐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