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克亞·提力瓦力迪
新疆阿克蘇地區廣播電視臺,新疆 阿克蘇 843000
法制新聞工作是黨和政府控制管理社會環境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在法治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法制新聞欄目有力推動了法治社會的建設。在現代社會環境中利用媒介進行法律宣傳報道不僅僅能夠滿足國家普及法律的需求,同時還能夠滿足群眾學習法律的欲望。媒介只有將法制的特征與媒介的優勢結合起來才能夠制作出公平、客觀的新聞報道。因此,針對我國法制新聞欄目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當前法制新聞欄目在制作與播出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制新聞從業人員不嚴謹。法制新聞從業人員不嚴謹的工作以及對法律問題了解的不夠透徹十分容易在法制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明顯的法律錯誤。由于法律話語系統與日常話語系統有著很大的區別,對于沒有專業學習法律的人來說在撰寫法律新聞的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失誤。第二,當前法制新聞報道時常出現報道界限不清晰、尺寸不得當、用詞不準確、內容不真實等情況,往往十分容易激化矛盾,為社會穩定和正當的輿論監督帶來負面影響。第三,將法制新聞低俗化。當前法制新聞往往會牽涉到犯罪、刑事、官司等敏感事件,內容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有著較強的吸引力,普通公眾很有興趣。當前很多法制新聞在制作過程中往往只顧著追求商業利益,而忽視了新聞播出后可能產生的社會后果[1]。在部分案件報道,尤其是刑事類案件新聞報道過程中往往為了揭露而揭露,有意識的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過多描述犯罪細節、犯罪心理,展現犯罪的暴力過程,將法制新聞拉到低俗的水平之上,十分容易誘發社會犯罪。
在法制新聞欄目制作的過程中新聞題材的法治性是最為基礎的特點之一。要使得法制新聞內容擁有法治性就要求新聞欄目編輯需要擁有強烈而嚴肅的法律意識與現代法治觀念,熟悉當前實行的法律法規以及司法程序,能夠善于通過細致的調查采訪、符合邏輯的分析與準確的語言來挖掘事件中的法律新聞價值,力求做到以法論事。對于法制新聞欄目來說案件知識挖掘法律的載體,法律才是最終需要關注的核心。基于這一原則,法制新聞欄目就需要清晰意識到自己普及法律的重要職能,要在法律規范許可的范圍中正當的行使自己的評論權、報道權、監督權。嚴格在法律限制的范圍內進行報道。具體來說,在法制新聞欄目的制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對需要披露的犯罪事實只報道已經經過調查并且經過司法機關定罪的;第二,如存在未成年人犯罪事實通常不進行公開報道,如有需要進行報道也需要使用化名替代;第三,對于司法機關正在偵破的案件法制新聞欄目報道要始終做好保密工作,切忌泄露偵破情況,影響司法機關的正常工作;第四,對于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新聞采訪與報道要切入好角度、選擇好范圍,避免對審判機關造成壓力。
法制新聞欄目中的法制新聞報道與其他類型新聞報道一樣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相互連接的橋梁,需要反映人民群眾的需求,又需要傳播黨和政府的政治主張與方針,讓法制新聞內容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掌握嫻熟的法制新聞報道技巧。第一,法制新聞欄目的新聞報道要做到始終與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法制新聞的報道要始終堅守“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精神[2]。在法制新聞報道過程中對于大部分群眾能夠產生指導與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對大部分人能夠起到借鑒作用的案例與教訓都能夠起到法治宣傳教育作用。第二,借鑒西方法制新聞報道的經驗,做到“微觀落筆,宏觀落腳”[3]。使得新聞報道從微觀個體入手,從個人案例來講述法律觀點,從而使得法律報道更加具有人文化,也更加容易將法律問題與群眾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群眾能夠更好理解。同時,將法制新聞報道以宏觀角度落腳,從宏觀的社會背景入手,探索法律問題的原因、影響與趨勢。
在現代社會環境中法制新聞欄目的制作與傳播不僅僅能夠滿足國家普法的需求,同時還能夠滿足群眾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新聞媒介只有將法律的特征與媒介的傳播特性結合起來,能夠進行更加公正、公平、客觀的新聞報道,為社會營造客觀的法律輿論環境。法制新聞欄目要積極主動的發揮法制信息的傳播與教育工作,通過法律新聞報道來提升社會的法制意識,和諧社會法制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