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劉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8
我國法律中目前沒有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進行明確的定義,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僅有關于學校傷害事故的定義,結合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特點,我們將它定義為:學校體育事故是指在學校負有管理職責的體育設施內以及由學校組織的與體育相關的活動中發生的,導致在校學生人身受到損害的事故。
學校在體育傷害事故中承擔的義務主要是注意義務,《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規定了學校對學生承擔注意義務①,并且學校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承擔的注意義務是有區別的。幼兒園和小學對不滿八周歲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承擔的注意義務級別最高,初中和高中應當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承擔中等程度的注意義務,大學等學校對學生承擔的注意義務最小。
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以及第十五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總結出注意義務包含的具體內容。
1、保障學校體育設施安全的注意義務
保障體育設施、體育用品、體育場地等的安全是學校的法定義務。《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了由于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首先,學校在購買相關體育商品時,應當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體育用品,確保沒有產品質量瑕疵,學校在進行體育設施、體育場地的建設時,應當選擇有資質的施工企業。此外,在投入使用后,學校應當對體育設施、體育用品、體育場地等進行定期檢查和維修。2004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對高校場館設施、器材配備制定了標準。2005年10月1日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開始實施,對中小學器材和場地標準作了規定。
2、安全教育義務
在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體育活動時,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采取安全措施是學校的法定義務。《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四項規定了由于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安全教育主要包括風險提示與說明、危險行為的勸告等方面。
3、安排適宜體育運動的義務
學校不能安排未成年學生參加不適宜的體育運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六項規定了由于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八條規定體育課教學應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學內容應當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學生年齡、性別特點和所在地區地理、氣候條件。體育課的教學形式應當靈活多樣,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有小學及初中各個年級適合學習的體育項目,學校可以參照此規定控制體育教學的強度標準。
4、給予特殊疾病者特別注意的義務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七項規定了由于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入學時,學校應當對有特異體質和特定疾病的學生進行備案登記,并根據具體情況,不再要求這些學生參加正常的體育課程和其他體育活動。學校可以為這些學生開設保健班課程。
5、醫療救助及告知義務
發生體育傷害事故之后,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學生,并且應該及時通知受傷學生的監護人。《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八項規定了由于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后果加重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第十五條規定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并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有條件的,應當采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學校對學生的救助不僅要及時,而且采取的救助措施應當合理。例如某學生在體育課上打籃球摔倒導致頭部受傷,當時頭痛,并且牙出血,到醫務室治療后繼續在學校上課,后來因為病情加重回家后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硬膜下出血,醫院經搶救無效后死亡。在該案中法院認為,受害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受傷,學校發現后,對其顱腦外傷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對學生所受傷害采取的救治措施過于簡單,沒有進行全面檢查,從而造成該學生的死亡,故學校應承擔法律責任②。
1、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的義務
學生在參與學校體育活動時,應當遵紀守法,文明有序。《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了由于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準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生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2、消除相應危險的義務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學生應當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階段,應當根據自身的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應的危險。”第十條第二項規定了由于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生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例如,當學校已經對泳池的淺水區和深水區進行了劃分,并有明顯的提示標志時,一個不太會游泳的學生在游泳時,就應當遠離深水區,若依然進入深水區游泳,并發生了危險后果,屬于自身沒有消除相應的危險,應當自己承擔責任。
3、特殊疾病者的告知義務
學生知道自己有特殊體質或者患有特殊疾病的情況下,有告知學校的法定義務。《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十條規定了由于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生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由學校承擔主要責任的體育傷害事故主要包含因學校體育設施引起的事故、學校未履行安全教育義務引起的事故、學校未給予特殊疾病者特別注意引起的事故等情況。下面以鐵球投擲受傷案為例來分析此類事故。
1999年5月21日,體育教師劉某在給初一某個班級上課,課上要進行鐵球投擲的補考,投鉛球前,劉某要求其他同學站在兩條扇形白線外,不能靠近,當朱某上前投擲時,陳某正站在白線外10—20厘米處,鉛球擊中了陳某的頭部,陳某當即被學校老師送進醫院治療。
在本案件中,只有學校存在過錯。主要表現為老師的指導錯誤。在投鉛球時,旁觀學生應當站在投擲圓圈后面的區域,但是體育教師劉某卻錯誤地讓同學們站在兩條白線之外,未盡到安全教育義務,并由此直接導致了陳某的受傷。因此,學校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受害人陳某沒有過錯。因為事發時,雖然他并沒有站在正確的安全區域,但這是由于體育教師的錯誤指導造成的。并且陳某是初一的學生,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對被鉛球砸到的危險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
朱某亦不存在過錯,因為朱某是按規定,參加了鐵球投擲的補考,并且是在規定的區域內進行的。
由受害人學生承擔主要責任的體育傷害事故主要包含因學生安全意識不強,沒有避免相應危險、不遵守校規校紀、隱瞞自身特殊體質和疾病造成的事故等情況。下面以另一起鉛球投擲傷人案為例分析此類事故。
某中學,體育課上,同學們在進行投鉛球練習,鉛球砸中了一個突然闖過來的學生,這個學生當時也在上體育課,中途因為有急事向老師請假回教室,他為了節省時間就走了近路,靠近了其他同學投擲鐵球的地方。
本案中,只有受害人存在過錯。因為受害人被鉛球砸到完全是因為他自己抄近路,不注意潛在的安全隱患造成的。
本案中,學校沒有過錯,因為體育教師的行為是符合教學課規范的,兩個班級同時在一個操場上體育課也符合常理。
第三人責任事故是指,由除了學校,教職員工之外的第三人的過錯導致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下面以宋某健康權受損案為例來分析此類事故。
2011年5月20日,某小學放學之后,宋某和李某依然在操場玩耍,宋某通過攀爬足球門北側的立柱,上到了球門的橫梁上,后來,李某推了宋某的腰部,宋某摔到了地上,造成骨折。
本案中,李某存在過錯,承擔主要責任。因為他的推搡行為直接導致了宋某骨折。
學校不存在過錯。因為首先足球門作為體育器材并沒有存在安全問題,其次,宋某是在放學期間攀爬足球門的,學校在此期間并沒有對宋某的危險行為進行安全教育的義務。
混合型責任事故是指由于學校、受害人學生和其他相關人員等多方當事人的共同過錯而造成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下面以學生跑步猝死案為例分析此類事故。
2004年12月9日下午,武漢某高中舉行冬季越野長跑比賽,高一年級學生小強跑完了3000米的全程,后來去上了晚自習,然后騎自行車回家,進門之后,對爸爸說了一句:“下午跑得好累啊”便倒地不醒,經搶救無效死亡,診斷結論為猝死。而此前,2003年10月,小強經診斷患有肥厚型心肌病,2004年7月,小強入學體檢時,醫生發現其有心臟病,小強如實說明了其患有心肌病,體檢檔案對此進行了記載。
本案中,學校具有過錯。體檢檔案已經記載了小強患有心肌病,具有特殊體質,是不適宜參加長跑比賽的,然而學校在已經知道小強身體狀況的情況下,沒有給予特別注意,仍然讓小強參加了長跑比賽,導致其猝死。
受害人小強也具有過錯。小強明知自己患有心肌病,參加3000米的長跑比賽是有一定危險的,但他仍然報名參加,小強沒有盡到對自身安全的謹慎義務。
在我國,校園體育傷害事故主要采用過錯責任原則,輔之以公平責任原則,但是對于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適用范圍,仍然存有爭議。
關于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規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26條規定:“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愿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通過上述規則我們可以總結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對學校適用公平原則的兩個條件:1.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包含學校,受害人和第三人。2.適用公平原則需要根據的實際情況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那么,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哪種情況滿足這一條件呢?我認為由學校組織的校內外體育活動屬于為了對方的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活動。而由學生自行組織和參加的體育活動不滿足這一條件,不能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例如課間休息時間,學生自行在操場上踢足球,在遵守足球比賽規則的情況下,一名同學眼睛被球踢到,那么,此案件中將不能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學校不必對受害學生進行補償。
雖然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況下可以減輕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負擔,減少社會矛盾。但它會帶來一些弊端,第一,公平責任原則和體育活動領域特有的規則相悖,因為無論進行任何體育活動,都是具有一定的風險的,都可能造成一定損害,體育活動的參加者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損害風險的情況下,仍然參加,說明他自愿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因此,在最后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就不必再由學校依據公平責任原則進行補償。第二,若司法實踐中經常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那么學校可能會喪失開展相關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可能不再組織進行風險性較大的體育運動,長此以往,學生的體育技能將會缺失,身體素質將會下降。第三,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加重了學校的負擔,大部分學校不是盈利性的,而是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其經費來源于國家的教育撥款,在學校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對受害學生進行補償,加重了學校的財政負擔。在沒有體育傷害事故賠償專項經費的情況下,若靠學校的資金對學生進行補償,必然會使學校在其他工作開展方面缺少資金,進而不利于學校的全面發展。第四,由于立法并沒有對校園體育傷害事故中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實際條件進行明確的說明,因此造成了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局面,在法官自由裁量的情況下,造成同一類案件有的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有的則不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局面。這樣不利于樹立司法權威。因此,我們不能單單依賴于這個原則,我們應該用更好的制度設計來減少對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時帶來的負擔,具體來說,我們應當進一步完善體育保險制度來使賠償責任社會化。
我認為校園體育傷害事故中的自甘風險是指學生明知面臨參加某種體育活動所固有的風險而仍自愿參加該體育活動,結果是不得就該風險造成的損害請求賠償。自甘風險原則的作用顯而易見,由于一些體育活動對抗性較為激烈,或者本身比較危險,常常導致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受到傷害,但是如果在活動組織者和其他參與者都沒有違反法定義務的情況下,仍然要求其賠償損失,則會限制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大家因害怕承擔責任而不敢組織或參加體育活動,進而不利于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司法實踐中,也有運用自甘風險原則的案例。如2003年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人身損害賠償案。案件中,原告和被告某日在校利用午休時間與其他同學在學校操場上踢足球。原告是守門員,被告射門踢出的足球打到了原告左眼,造成傷害,被鑒定為十級傷殘。原告以踢球者和所在學校為共同被告起訴,請求人身賠償損害。北京市石景山區法院認定,兩名被告對原告的傷害發生均沒有過錯。原告受到的傷害屬于足球運動的正當危險后果,故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然而在立法領域,關于自甘風險原則的規定卻并不理想。我國《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在免責事由中都沒有關于此原則的規定,唯一有所涉及的是教育部出臺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其中第12條第5項規定了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的,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這個規定體現了自甘風險的原則,但并不夠完善。首先,這個規定只規定了學校可以免責,但是并沒有明確其他主體是否免責,如足球比賽中導致他人受傷的踢球學生。其次,這條規定太過于簡單,沒有進一步明確自甘風險原則的具體適用條件。最后,《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只是部門規章,法律效力位階太低。
根據受害人意思表示的不同,可以將自甘風險分為明示的自甘風險和默示的自甘風險。明示自甘風險是指當事人事先通過書面或口頭等明確的方式約定,一方不對其過失造成的傷害負責,由另一方自行承擔風險造成的后果。例如學校舉行運動會時,和每個參賽者達成協議,學校不對比賽過程中學生受到的傷害負責。在我國,明示的自甘風險原則作為免責條款在法律上是認定無效的,《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一規定的出發點是好的,往往保護了格式合同中的弱勢簽訂方,但是這個規定太過于絕對,沒有考慮到體育領域的特殊情況,法律應當規定例外情況,非由于體育活動組織者違反法定義務造成的人身傷害,可以通過事前簽訂免責條款免除活動組織者的責任③。
默示的自甘風險是“雖然原告沒有明確表示愿意自行承擔風險及風險以后的后果,但是法律卻可以從他的行為中推斷出他具有這樣的意圖。④”根據被告是否有過失,默示的自甘風險可分為主要的默示自甘風險和次要的默示自甘風險。前者主要指非由被告過失造成的危險。在校園體育活動中,主要是指由體育項目本身的固有風險造成的損害,受害人應自己承擔。后者是指因被告過失造成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被告雖然可以抗辯,但是應當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我認為,我國法律應當規定的體育活動中的作為免責事由的自甘風險原則應當只包括主要的默示自甘風險,因為次要的默示自甘風險中體現出的是被告有過錯,在被告有過錯時,就應當直接適用侵權責任中的過錯原則進行責任分配。自甘風險作為一項免責事由不應當允許有行為人的過錯存在,因為運用此項原則時,受害人的損害只是由于體育活動本身的固有風險造成的。損害結果只由受害人本人承擔。
我認為判斷是否能夠適用自甘風險原則作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免責事由應當包含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受害人對其參加的體育活動的固有風險應當有合理的預見能力。是否具有這種能力不以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為判斷標準。而應當結合不同受害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比如受害人所參與的體育活動的普及和流行程度,受害人之前對該項目的參與情況,受害人的年齡等因素。
第二,受害人是自愿面對體育活動帶來的風險。學校體育活動可分為由學校組織的學生必須參與的體育教學活動和非必須參與的學校體育競賽活動以及學生自主參加的課外體育活動。對于在學生必須參加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傷害,在沒有其他主體過錯的情況下,學校不能以自甘風險原則為免責事由,在保險賠償不足以彌補受害人損失的情況下,應當運用公平責任原則讓學校對受害者進行一定的補償。對于非必須參與的學校體育競賽活動以及學生自主參加的課外體育活動,相關主體則可以用自甘風險原則作為免責事由。
第三,導致受害人損害后果的唯一原因是體育活動的固有風險,而不包括其他主體的過錯。
第四,該風險不是必然發生的,而是可能發生的。如果是必然發生的風險,受害人并且自愿接受,此種情況應當適用的是受害人同意的免責事由。
1、改為強制險
我國現有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有關的保險是學生平安保險和校方責任險,其中,校方責任險屬于強制投保的責任險,而學生平安保險屬于自愿投保的保險,因此學生平安保險的投保率很低,我認為,為了保障學生受到傷害后能獲得足夠的救濟,應當將學生平安保險納入到強制投保的范圍。
2、基本險別加附加險別模式
在學生平安保險的保險條款中,規定的保險責任范圍是被保險人發生疾病或者遭受意外傷害,而在免責條款中,將一些高風險的體育運動排除在外,如中國人壽和新華人壽保險公司中的免責條款中均提到:被保險人從事潛水、跳傘、攀巖運動、探險活動、武術比賽、摔跤比賽、特技表演、賽馬、賽車等高風險運動造成的損害,保險公司是不承擔保險責任的。隨著社會進步,學生體育興趣呈現多樣化,這樣規定將會影響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我們可以將那些高風險的體育運動項目設為附加險,從而擴大學生平安保險的保險責任范圍。具體來說就是每個學生必須投最基本的學生平安保險,然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可以選擇投保附加險,每一種高風險運動為一種險別,學生可以選擇多種也可以選擇一種也可以不選,比如可以同時投保潛水和跳傘兩種附加險。
3、制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平安保險
不同年齡學生的身體機能和風險意識是不一樣的,因此保險公司可以針對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保險費,實現差異化,這樣更科學。
4、設立政策性的學生平安保險
政策保險通常由國家設立專門機構或委托官方或半官方的保險公司具體承辦。不以盈利為目的,這類保險對應的風險通常損失程度較高,但收取的保費較低,國家財政對經營者發生的虧損會給予補償。我認為,應當成立政策性的學生平安保險公司,這樣既能讓學生減少支出,也不會讓保險公司受到損失,同時提高保險額度,使保險賠償盡量滿足實際需求。
根據教育部2008年下發的文件《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推行校方責任保險,完善校園傷害事故風險管理機制的通知》,校方責任保險作為一項強制保險,全日制普通中小學校(含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原則上都應投保。然而卻沒有包含高等院校,這是制度上的缺陷。大學校園中,也會存在一些由于學校的過錯而造成的傷害事故。將高等院校納入進去,可以減少學校和家庭的負擔。
十九大明確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處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時,我們也應當做到有法可依,我們應盡快健全相關法律,促進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解決,進而有利于學校體育事業的更好發展。
[ 注 釋 ]
①《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規定:“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應當針對學生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應的內容和預防措施.”
②寧偉,譚小勇.校方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與義務.體育科研,2012(1).
③孫思琪.搏擊賽事人身損害免責條款及其法律規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33(5).
④李響.突國侵權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