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 CH)是原發性頭痛中程度最重、具有高度致殘性的頭痛,頭痛呈叢集性地發作,主要臨床表現有一側眶周、顳、額等部位的劇烈疼痛,伴同側球結膜充血、眼瞼的紅腫以及眼瞼下垂、流淚,流涕、鼻塞等自主神經癥狀[1-2]。叢集性頭痛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與血管擴張,交感神經活動增強以及血管激動物質釋放增加誘發神經源性炎癥和激素的晝夜節律分泌異常等相關[3]。有研究證實常規一般止痛劑治療叢集性頭痛無效[4],現階段常使用舒馬曲坦皮下注射,佐米曲坦滴鼻以及純氧吸入等。而維拉帕米是目前預防叢集性頭痛的首選藥物,但因其不良反應有心臟傳導阻滯、便秘,頭暈以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等[5],使用時需監測心電圖。針刺作為一種外源性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具有經濟、安全、有效的優點[2],是目前被認可的治療原發性頭痛的有效療法[6]。筆者在臨床跟師過程中治療叢集性頭痛一例,現報告如下。
患者陳某, 男,20歲,在校大學生,初診: 2017年2月3日。 主訴: 左側眼眶及前額部反復疼痛8年余,復發加重10余天。 病史:8余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眼眶及前額部呈針刺樣疼痛,疼痛難以忍受, 持續30~60 min,其后自行緩解,同時伴畏光、惡心、干嘔、大汗等癥, 常于冬季清晨發作,持續2~3月,間歇期如常人。1年前患者就診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診斷為“叢集性頭痛”,予“丙戊酸鎂”口服治療后癥狀稍緩解,其后患者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自行停藥。10余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眼眶及前額部針刺樣疼痛,疼痛并逐漸加重,伴畏光、惡心、干嘔、大汗出、四肢冰涼、多夢、易醒、氣短乏力等癥,無心慌、胸悶,惡寒、發熱,精神納眠差,二便調,體瘦,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輔查:頭顱CT示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為叢集性頭痛;中醫診斷為頭痛,證屬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鎮靜止痛為則。予針刺治療,取穴:百會、四神聰、印堂、神庭、太陽(左)、頭維(左)、懸顱透率谷(左側)、內關(雙)、合谷(雙)、風池(雙)、天柱(雙)、完骨(雙)、三陰交(雙)、太沖(雙),選用0.22 mm×25 mm及0.22 mm×40 mm針灸針,針刺印堂、神庭、頭維、百會、四神聰用平刺,懸顱向率谷方向平透刺10 mm,頻率200次/min,快速捻轉1 min,使針感向眼眶及前額部放射,太陽向后下方斜刺10 mm,使針感向眼眶及前額部傳導;風池進針針尖向鼻尖20 mm,針感向同側眼眶及前額部放射,其余穴位均按常規針刺,行平補平瀉,留針30 min,隔日1次,取針后于左太陽穴區及前額找瘀絡消毒點刺拔罐放血,每周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患者治療第1個療程后疼痛發作時間逐漸縮短、疼痛程度亦逐漸明顯減輕,2個療程結束至今疼痛未復發,四肢變溫,氣短乏力明顯好轉,眠可。
叢集性頭痛歸屬中醫學“頭痛”范疇[7-8]。《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對頭痛病進行系統性總結:“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郁之病;東垣論痰厥、氣虛、血虛頭痛之類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濕之病”。《丹溪心法·頭痛》里明確記載:“頭痛多于痰,痛甚火多也。”故有痰厥頭痛、氣滯頭痛之分。《濟生方·頭痛論治》記載:“凡頭痛者,氣血俱虛”。通過總結歷代諸多醫家的觀點,頭痛病與痰、瘀、風、火及氣血虛有密切關系,病機屬虛實夾雜[9]。本患者形體瘦弱,久病體虛,久病成瘀,因虛至瘀、血液運行不暢,瘀血阻滯于內,襲于人體經絡,上犯頭,阻經脈,不通則痛,故而發病。病位在頭,所屬臟腑為腦,病機為氣虛血瘀,腦絡失養,治以益氣活血,鎮靜安神止痛。取穴膽經、局部穴位和遠端穴位為主。其中的印堂、神庭、百會、四神聰為局部取穴,調氣血養腦髓、疏通頭部經氣、鎮靜調神,以平補平瀉手法;《靈樞終始第九》記載:“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頭者,取之足”。《標幽賦》曰:“頭有病而腳上針”。采其遠端取穴,與局部腧穴遙相呼應,疏通全身經脈,引導調節周身氣機升降出入,使“氣從以順”,且此患者“痛甚則難忍、大汗淋漓”,應選用強力鎮痛的穴位合谷,而合谷擅治頭面諸疾之行氣止痛,內關以寧心安神,三陰交可滋陰養血,太沖疏肝理氣,合谷配太沖能活血化瘀、通行氣血止痛,合谷配內關鎮靜安神,屬遠端穴位。《儒門事親·卷四》曰:“夫頭痛不止,乃三陽之受病也。”患者疼痛部位與足少陽膽經所循行的經大致相符,按照循經取穴的原則應以足少陽膽經穴為主,而且腧穴處為痛處,故選用率谷、頭維、風池、完骨、天柱、太陽等腧穴,取足少陽膽經穴懸顱透(左側)率谷與(左側)太陽、頭維相配,以達疏解少陽經氣,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以快速捻轉,使針感向眼眶及前額部放射,太陽向后下方斜刺10 mm,使針感向眼眶及前額部傳導;風池是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活血通絡止痛;天柱、完骨可疏通經絡,清利頭目,按“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則,風池進針針尖向鼻尖方向20 mm,針感向同側眼眶及前額部放射,余腧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有研究認為[10],對風池穴治療可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軟組織的緊張,以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則不痛”以止痛為目的。治療中在(奇穴太陽區)找瘀絡放血以達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與《靈樞·九針十二原》“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與針刺經絡辨證以加強療效,有研究[11]證明放血療法可加強頭疾療效。
總之,針刺及放血治療叢集性頭痛是一種相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雖屬個例報道,但可將其作為臨床上治療叢集性頭痛的參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