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東 廣州 510095
中醫藥是治療惡性腫瘤的常用方法,對于晚期患者或不耐放化療患者,中醫藥更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以中藥重劑治療惡性腫瘤往往能取得明顯療效。但目前采用中藥重劑治療惡性腫瘤尚未形成完整的臨床治療體系,因此整理名老中醫采用中藥重劑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經驗,學習其臨床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的精髓與用藥特點,并使之系統化,對指導惡性腫瘤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運用中藥重劑治療急危重癥及惡性腫瘤,安全性必須放在首位,中藥重劑一方面可以發揮最佳療效,但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視安全性。一般而言,只要嚴格按照中醫理論,辨證論治使用中藥,一般不會中毒,而且還可化害為利[1]。此外,熟諳藥性,善于駕馭,也是保證中藥重劑安全性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探討細辛的用量,劉沛然[2]曾多次親嘗細辛煎劑,從10 g至120 g,體驗飲后與飲前無任何不適感,各種檢驗亦無任何變化,遂在臨床放膽使用重劑細辛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動脈栓塞性脈管炎、血管神經性頭痛、重癥肌無力等疑難病癥,效若桴鼓。著名老中醫李可[3]擅長治療疑難雜癥,其最為推崇醫圣張仲景,臨床擅長運用重劑附子、生半夏、細辛、烏頭等治療急慢性心衰、中風肺結核、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李可老中醫使用重劑附子(100 g以上)多配伍重劑甘草60 g左右,使用重劑生半夏多配伍等量生姜,使用烏頭劑必加兩倍量之甘草,蜂蜜150 g,黑小豆、防風各30 g,煎煮時間大于3 h,并親自示范煎藥,患者服藥后必守護觀察,詳詢服后唇舌感覺,待患者安然無事方才離去。在其治療過程中,從未出現中毒患者。以上醫家使用中藥重劑治療急危重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深諳藥性,甚至親自試藥,且對藥物的解毒方法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惡性腫瘤多為局部屬實全身屬虛的疑難病癥,其病機往往較為復雜,涉及多個臟腑,治療較為棘手,尤其是邪毒較盛時往往需要使用中藥重劑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對于體質較弱的患者亦可采用重劑補益之品,佐以攻伐之品。一般而言,中藥重劑治療惡性腫瘤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扶正補益,二是攻毒散結。現整理部分醫家經驗,分述如下。
2.1 扶正補益 惡性腫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邪毒乘虛而入,蘊聚于經絡、臟腑,導致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膠結,日久形成腫瘤。正氣虛損是形成腫瘤的內在依據,邪毒結聚是形成腫瘤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扶正補益法是中醫治療腫瘤的大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調節機體的陰陽、氣血和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以充分發揮機體內在的抗病能力。扶正是根本,扶正的目的在于增強自身的抵抗力,改善內環境,抑制腫瘤的生長,緩解病情,甚至治愈腫瘤。因此扶正補益類中藥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賈英杰[4]將重劑黃芪(60~120 g)置于復方之中,治療手足綜合征、體虛、腫瘤術后創口久不愈合和化療后頑固性口腔潰瘍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陸德銘[5]治療乳腺癌遠處轉移,強調“病重藥亦重”,認為用藥量輕,雖補則無力扶正,欲攻則難奏其效,故遣藥擅用重劑,常謂大劑方可匡正以攻邪毒。生黃芪用量常達60 g 。梁貽俊[6]認為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因為內生和外感邪毒深伏骨髓,脾腎虧虛、髓血乏源是發病之本,髓虛毒盛可促使疾病進展。在治療方面強調健脾補腎治其本,解毒祛邪以祛除病因,辨證辨病相參,扶正解毒結合,且因病重毒深,用藥當重劑強效,湯藥與中成藥結合,分清疾病階段,扶正與解毒不同側重,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可獲良效。重用大量補益之藥,配伍全面,更突出健脾益腎,常用藥物如黃芪、山茱萸、生地黃、熟地黃、太子參(或人參)、當歸、玄參、補骨脂、白芍、女貞子等峻補氣血、填補真陰,黃芪常用達80~100 g,太子參30~40 g,效果不佳時用紅參10 g,如此方可益氣生血,髓海充,血自生,在此基礎上施以攻毒之法,方可解毒而不傷正,扶正以助攻毒。劉方柏[7]擅長運用重劑熟地(100 g)治療肝癌所致腹水,療效顯著,且沒有滋膩礙脾之弊。李艷[8]重用仙鶴草治療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可提升白細胞、血小板,有助于順利完成化療。陳紅濤[9]擅長運用重劑生白術(60~120 g)治療化療后頑固便秘,效果明顯。
重劑扶正補益之品在臨床應用較廣泛,對于體質虛弱患者可單獨使用,而對于體質尚強的患者可結合重劑攻毒散結之品使用,一方面保護正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攻毒散結的效力。筆者在臨床中常使用重劑熟地(60~100 g)、山萸肉(60~120 g)、山藥(60~120 g)、黃芪(40~120 g)、黨參(40~100 g)、仙鶴草(60~120 g)、當歸(30~100 g)等藥物納入復方當中,治療各種常見惡性腫瘤,往往較中藥輕劑獲得更好療效。
2.2 攻毒散結 惡性腫瘤的顯著特點是在正虛的基礎上形成的毒、痰、瘀的膠結互生,其中形成腫塊是其關鍵的證候特征,攻毒散結治法主要適用于有實體瘤的存在,或有轉移復發傾向(如腫瘤標志物進行性升高或者手術時已有淋巴結轉移或脈管見癌栓)或有轉移灶存在等情況,常見治法有以毒攻毒、化痰攻毒、解毒攻毒、化瘀攻毒、祛濕攻毒等。黃金昶[10]教授擅長運用重劑壁虎(30 g)、黃藥子(30 g)、青礞石(40 g)、代赭石(60 g)、蜈蚣(6條)治療胃癌、食管癌、肺癌、腦膠質瘤等惡性腫瘤,療效顯著,且未見明顯毒副反應。李可[3]老中醫擅長運用重劑生半夏(30~135 g)治療胃癌、食管癌,療效顯著。劉嘉湘[11]擅長運用重劑生南星(30 g以上)治療肺癌等惡性惡性腫瘤,未見明顯毒副反應。劉紹勛[12]認為莪術(20~30 g)治療胃癌效果好。李文瑞[13]善于運用柴胡治療發熱,臨床一般用量3~10 g,重用15~60 g,最大用至120 g。臨床主要用于原因不明發熱、以及肝炎、血液病、腫瘤等所致發熱,一般服藥2~5 d,多則2周,即可熱平,未見明顯毒副反應。陸德明[14]治療乳腺癌遠處轉移重用制南星、蜂房、苦參片用,量常達30 g, 蛇六谷用量達到60 g,以求扶正祛邪并重。崔應珉[15]認為痰濁是腫瘤形成的重要病因和致病因素,因此在采用復方治療惡性腫瘤的過程中常常重用生半夏、生天南星、生牡蠣(30~60 g)加強化痰散結之品,常獲良效。王彥暉[16]在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習用三棱、莪術、制南星、山慈菇、半夏、浙貝母等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藥,而且善用大劑重劑,三棱、莪術、半夏、制南星等藥物的藥量均在15~60 g之間。張士舜[17]治療鱗癌時常在復方中重用蟾皮20 g,療效顯著。
攻毒散結中藥重劑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盡可能的達到消瘤、抑瘤效果。一般情況下,極少單純使用攻毒散結中藥重劑治療惡性腫瘤,通常都納入復方當中,或攻毒散結為主,或將攻毒散結與扶正補益相結合,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正邪盛衰情況合理使用。筆者在臨床中常常使用攻毒散結重劑中藥生半夏(30~60 g)、制南星(30~60 g)、莪術(30~60 g)、大黃(15~60 g)、干蟾皮(10~20 g)、壁虎(30 g)、蜈蚣(6~10條)、全蝎(15~30 g)、水蛭(15~30 g)等納入復方當中,治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鼻咽癌、大腸癌等惡性腫瘤獲得較好療效。
患者楊某,男,88歲。患者于2014年5月初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下唇腫痛,初起在當地醫院以口腔潰瘍治療,效果欠佳。2014年7月初因右下唇腫痛較前明顯加重,遂至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診,2014年7月10日右下唇腫物活檢,病理示(病理號:1409564):(右下唇腫物)高分化鱗狀細胞癌。2014年8月初患者至我科治療。刻診:患者精神可,右下唇腫物處時有血液滲出,色黑,納眠一般,小便黃,大便硬結,舌質淡胖,苔黃膩,脈弦滑。
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余年,雖然高齡,但平素胃口極好,體質較同齡老人強壯。患者高齡,家屬要求不行放化療,行一般保守治療。患者中醫辨證為氣滯血瘀,痰熱互結,以標實為主,正氣尚足,且病變表淺,與患者家屬溝通后采用中藥重劑(包括蟲類藥物)治療。中藥處方治療期間有所變化,方用四妙勇安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藥物如下:黃芪100 g,金銀花50 g(后下),酒大黃30 g,莪術30 g,皂角刺30 g,天花粉30 g,玄參30 g,壁虎15 g,地龍15 g,全蝎15 g,蜈蚣8條、僵蠶20 g,黃芩15 g,黃連15 g,干姜10 g,白芷15 g,當歸20 g,白芍15 g,浙貝母30 g,炙甘草15 g。水煎服,每次120 mL,每日3次,飯后服用。患者從2014年8月初開始服用中藥,11月6日復查MRI提示:右下唇高分化鱗癌治療后復查,病灶基本消失。之后每隔3月復查MRI均顯示病灶消失。
按語:本例患者雖然高齡,但體質壯實,采用中藥重劑治療未見任何毒副反應,黃芪最大量用到120 g,血壓也未見明顯升高,大黃最大量用到60 g,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得到了很好體現。此外,本例患者入院之初,雖無老年癡呆,但明顯反應遲鈍,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反應明顯提高,體現了中醫藥多靶點多效應的優勢。
從以上中藥重劑治療惡性腫瘤的文獻研究與臨床應用可以看出,中藥重劑廣泛用于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當中,療效較好,并且未見明顯毒副反應,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因此,對于體質偏弱的患者,可以加大扶正補益用藥的劑量,對于體質較強的患者,可以加大攻毒散結用藥的劑量,做到因人因病而制宜,避免病重藥輕的情況,使中醫藥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獲得更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