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先
(650200 云南省貿易經濟學校 云南 昆明)
法律體系很大,根據不同范疇法律可分為:法律、憲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法、刑事法、商業法等等,同時法律不同分支又具有不同的管轄范圍和相應條文。可見,法律具有理論性強、知識分支多、法條內容多且難度高、真實案例形式繁雜多樣等特點。法律的這一特征為法律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性。針對這一特點,案例教學理念開始在法律教學中被廣泛應用。
在對各類法律概念、詞匯、原理和法規條文進行講解時,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可增強學生對其理解和領悟能力,同時對學生實操的判斷能力的養成也具有積極意義。另外,應用案例教學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其綜合素質能力包括:學生針對案例的調查、分析、判斷、推理、邏輯、記憶等能力。同時,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案例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對涉及的法律知識進行充分理解和掌握,還使學生對案例產生興趣,學習中融入案例分析和推理,擴散了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更貼近生活的案例教學,應及時添入與時事相關的熱點、經典案例,豐富學生結合案例,對法律學習內容的判斷力。
教學培養一批法律人才,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走入社會,為社會法律事業作貢獻。所以,在法律教學中,以案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律師、法官等角色的模擬,通過對案件進行分析、整理、辯論、審理等整個法律流程的演練,使學生未來走入社會能夠提早適應社會角色的進入。
法律教學的案例應用,應以注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變式應用為目的。但目前在案例法律教學時,案例與法律法規內容出現不相融現象比較明顯。教師對案例選取的細節注重程度仍然不夠,如果不選擇最為匹配法條的案例,很容易使學生的理解和認知產生偏離,影響學生對法律事件判斷的準確性。
每年都有被寫入的、被廢除的、被添加的、被更改的法律法條,法律案例教學應該緊跟時政進行及時更新,使被利用在課堂的案例更具有針對性地對各項法規法條的解讀。但目前普遍應用的課堂教學案例存在單一的特點,同時這些案例的更新速度不夠,已明顯出現案例教學跟不上法規更新速度的客觀想象。
在案例教學時,案例內容常表現得比較寬泛,缺乏對細節的描述,也很難富有情節化的將學生帶入案例。在內容描述細節欠缺的情況下,學生分析案件,對法律關系的構成要件的判斷容易產生偏差,案例內容是需要讓學生還原完整性,符合生活常理的,具有邏輯性的,而如果描述細節較少,就可能造成還原事實環節的牽強性,證據材料缺乏致使事實無法以邏輯串聯。
在法律案例教學的應用中,案例運用準確才能與相應的法規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入理解。如:《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在商品房現售前將房地產開發項目手冊及符合商品房現售條件的有關證明文件報送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備案。”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注重:房地產企業在售房前,是否報送房地產開發項目手冊及符合售房條件的相關證明文件,應先確定相關文件的提交是否合規,再進行案例教學應用。案例的選取必須符合相關法條規定,才能緊貼教學內容地進行課程應用。
使案例多樣化,最常用的是提供相似案例進行對比的教學方式。法規條文是固定的,但是在法條的應用中,案件細節的不同將造成其法條應用的區別。教學案例的應用應注意這一因素,加強案例多樣化建設。教師應擺脫單一案例教學,以及時更新時事案例為基本前提,將案例的多樣化引入法律案例教學。進行相似案例的細節對比,才能使學生更深入理解,對不同情況的案例進行準確判斷。如:在涉及殺人案例時,全面的案例攝入,才能使學生更易于判斷嫌犯是故意殺人還是過失殺人,是否屬于自衛,是否存在精神問題等。
在實際教學中,法律案例濫用較為普遍,也正體現了案例資源匯編的匱乏。在法律案例教學課堂,案例選擇除了需要具有代表性,還需在內容編輯上注重細節的把握,案例整體框架需以教材各章節內容為依據,同時添加一些司法注釋、豐富案例內容,使案例教學具有解釋性和趣味性。對于相似性案例的對比教學,可以適度采取變式方法,以不同的細節重點為案例原型,使案例教學能夠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利用細節區分進行綜合判斷的能力。
法律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詞匯、法條量較大,多涉及記憶內容,這就難免給教學帶來乏味的印象。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聯系實際生活的案例教學,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職業角色模擬,學生能夠在角色模擬過程中親身體會未來從事職業的事業感、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對學生正確職業觀的形成作了完美的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