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靖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上海 200042
近幾年來,脫胎于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引起了金融機構、資本市場、政府決策層的廣泛關注。2016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在京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探討了區塊鏈技術以及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更加體現了區塊鏈技術在經濟發展中可能起到的變革性作用。智能合約作為區塊鏈技術中的核心要素,不僅擁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偽造等區塊鏈一般性特征,同時能夠實現合同的自動生效和自動履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廣泛應用,同時基于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優勢,有人提出,智能合約能夠在未來使我們不再需要律師。然而,智能合約作為一種程序代碼,真的能夠替代傳統合同并且替代律師嗎?
現有的關于智能合約的中文研究大多都是在金融層面與技術層面上進行分析,這篇文章則試圖從法律視角探究上面提出的問題。文章將分為四個方面,分別討論智能合約的運行原理,智能合約的優勢,智能合約的應用場景,以及以現有法律理論分析智能合約的局限性。
智能合約最早在1994年由學者尼克·薩博(Nick Szabo)提出,其設計初衷是通過將智能合約內置到物理實體內,使得物理實體變為靈活可控的智能資產。但當時由于技術的落后和應用場景的缺失,智能合約并未受到廣泛研究者的關注。而如今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智能合約的發展與應用成為可能。
一般情況下,簽署合同的雙方就合同內容達成一致,然后通過將智能合約附著在一個區塊鏈交易上的方式來創造一個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將傳統合同中的自然語言轉換成程序編碼,傳統合同中的條款即轉換成編碼中預定義的規則,整個合約呈現“if-then”的狀態,即如果達到特定時間或發生特定事件,則執行相應情境下的行動。
智能合約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因為區塊鏈上交易的生效無需依賴于任何中央機構或者受信賴的三人,而是通過全網節點的一致認可,而認可的方式是一套加密算法的驗證程序。區塊鏈網絡對于所有的參與者而言都是透明可見的,同時密碼學的驗證方法使得交易具有了安全保障。
智能合約經全網驗證后被儲存在區塊鏈上,則可不依賴任何第三方地自動化代表合同雙方執行合約。區塊鏈可以實時監測智能合約的執行狀態和相應的外部數據源,如果確認實現封裝在區塊中的條件已經滿足,就會自動觸發執行動作。
智能合約在被部署在區塊鏈上的同時,也被蓋上了“時間戳”。“時間戳”使得智能合約具有了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特點,這也是區塊鏈的一般性特點。區塊鏈采用單項哈西算法,同時每個新產生的區塊嚴格按照時間線順序推行,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任何試圖入侵區塊鏈內部篡改信息的行為都很容易被追溯。在傳統的中心化網絡中,只需對中心節點進行攻擊即可破壞整個網絡(例如銀行),但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區塊鏈)中,僅攻擊單個節點無法控制或破壞整個網絡,掌握網內50%的節點只是一個開始①。
在區塊鏈上建立的交易還具有匿名化的特點。賣方只需創建一個新的地址用于接受買方的付款。用戶可以隨意創建多個地址,若每一筆交易都用一個新的地址,那么就沒有人會知道哪個地址是買家或者賣家的,用戶的匿名性就得到了保障。然而交易的匿名化并不妨礙合同本身的履行,因為區塊鏈非對稱加密技術能夠提供合同雙方身份及所有權驗證。
關于智能合約運作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房屋租賃。租戶通過支付加密貨幣的方式向房主租住一套公寓,兩人約定在2017年11月1日交付房屋,即交付房屋的電子鑰匙。智能合約成立后,租戶支付的租金被暫時存放在區塊鏈當中。若房主在11月1日前向租戶交付了電子鑰匙,區塊鏈將會將電子鑰匙和租金分別發放到租戶和房主手中;若房主11月1日當天沒有交付鑰匙,區塊鏈則會自動退還租金給租戶。②
以上智能合約的成立、生效、執行等一系列環節,體現出智能合約天生的去中心化、自動化、不可變更的特點,這些特點所帶來的優點和缺陷,筆者將會在下文的第二、第三節進行詳細的討論。
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使得交易不再需要中介機構或權威的介入,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時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降低成本,意味著交易中給第三人的費用支出得以減少,這不僅適用于金融領域,例如銀行收取手續費的減少,也同時意味著法律相關費用的降低。合同設定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合同以雙方的義務履行為終止,僅當一方違約或對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時,合同一方才會訴諸法院。合同當事人在訴諸司法救濟希望得到公平的風險分配的同時,也常常承受了大量時間、金錢、精力的投入,特別是在英美法系國家,有時一個民事訴訟案件的訴訟費用甚至高于合同的實際價值。法院的介入是一種事后法律救濟手段,那么智能合約則可作為一種保證合同履行的事前措施,能夠大大提高合同履行的效率。當一個智能合約被放在區塊鏈上時,它一定程度上已經脫離了合同雙方的控制,成為一個公正無私的第三方,一旦預先設定的條件被滿足,就會執行合同,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強制履行的效果,且其內置的違約責任的執行,也很大程度上不再需要司法機關的介入。
另一方面,智能合約在本質上是一個計算機編碼。相對于傳統合同中自然語言具有的含糊不清的特性,計算機語言的準確性將會大大減少合同雙方對于合同條款理解上的歧義,從而也就減少了雙方為解決爭議而要花費的法律費用,提高了合同履行的效率。
智能合約的安全性也是其優勢之一。一方面,匿名化的特點給用戶的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顧客在通過加密貨幣購買商品時不需要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也就意味著沒有個人信息會被泄露。另一方面,如第一部分所提到的,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令黑客對單個節點進行攻擊無法產生破壞效果,也保障了合約的安全性。這樣一來,現在所常見的顧客信息泄露、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問題,可能會因為未來智能合約的應用而大大減少。
現如今的智能合約,使得尼克·薩博最初提出的智能資產成為可能。通過對房屋和汽車等資產進行非對稱加密,即可實現對于資產的遠程控制,實現租賃行業的資產回收率,這也將促進P2P租賃行業的長足發展。
非對稱加密是通過秘鑰驗證的方法,實現交易方本人身份及所有權驗證的技術。非對稱加密體現為非對稱秘鑰對——私鑰和公鑰,私鑰只有用戶自己掌握,公鑰可向他人公開。用其中一個密鑰(公鑰或私鑰)加密信息后,只有另一個對應的密鑰才能解開。③通過在智能合約上預設控制規則,滿足特定條件后,使用者可獲得資產使用權秘鑰,完成資產的自動交接。同時,資產所有人還可以通過智能合約控制資產,實現資產回收。
如今,一種汽車防啟動裝置(starter interrupter)被許多國外汽車租賃公司所討論和采用。如果在汽車上安裝此裝置,出現車輛使用者沒有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交付租金等類似情況,汽車公司就可以通過汽車內裝置阻止汽車的啟動。這種通過特定權限遠程控制汽車使用權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汽車的回收率,解決租賃公司長久以來的商業模式痛點。然而,這種防啟動裝置的使用仍然需要嚴格的控制和謹慎使用,例如,公司具有告知使用者車輛內裝有防啟動裝置的義務,汽車不能在行駛的途中被停止發動等。如今各國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這種裝置合法性的法律法規,盡管美國《統一商法典》中擔保權人的自助性重新占有權利(self-help repossession)可能會使得這種裝置有合法性依據,但是其潛在的危險仍然不能忽視,因為能否對車輛使用這種防啟動裝置的決定權在租賃公司手中。豐田汽車公司計劃將汽車防啟動裝置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如此便能夠解決債務人對于債權人單方面控制汽車的憂慮。④同時,使用區塊鏈技術代替人為管理,也能夠進一步降低回收資產的成本,并且間接降低債務人借車的利率。⑤
智能合約同樣可以應用在公司決策和股權眾籌上。智能合約應用于公司決策場景被稱為M-N多重簽名,即在設定的N個潛在接受者中,至少提供M個同意簽名(私鑰)才可解鎖,實現支付。⑥智能合約應用于股權眾籌場景,使眾籌不再需要眾籌平臺。區塊鏈可記錄每一筆融資,當成功達到特定融資額度時計算每個投資人的股權份額,或在一段時間內未達到融資額度時自動將資金退還給投資人。但運行在區塊鏈上的股權眾籌,同樣具有非法集資和詐騙的風險。盡管眾籌的發起者發布了貌似可信的白皮書,然而其在在開發智能合約時,可以將合約代碼設定為:當眾籌截止日期到達時,不論資金是否集滿,資金都將流入開發者自己的賬戶。在這種情況下,看不懂智能合約代碼的人就可能會進入發起者的騙局。⑦因此,眾籌發起人發布的白皮書并非100%可信,被編程為代碼語言的智能合約才是合同本身,因此只有這些由代碼組成的條款才能夠成為合同執行的依據,這不僅會成為合同一方欺詐另一方的手段,也為后續對合同條款進行解釋造成了困難,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對合同受害方的救濟。而智能合約在法律層面上將面臨的問題,將是我們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智能合約是一種技術革新,相對于傳統合同,它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并且在各個領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智能合約如何能夠適應現行法律法規,或者說,現行的《合同法》的規定以及相應的法律概念能否適用到智能合約身上呢?如同電子書的出現掀起人們對于“電子書能否替代紙質書”的討論一般,智能合約能夠完全替代傳統合同嗎?智能合約作為一種可以保證合同履行的事前手段,可以完全替代法院等事后司法救濟手段的介入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由于智能合約自身的特性,有些類型的合同是其替代不了的,如人身性質的合同;并且智能合約的“智能”一定程度上僅限于自動執行原給付義務,對于以“瑕疵履行”為代表的次給付義務顯得無能為力。除了以上提到的應用局限,由于智能合約本身所體現出的不同于傳統合同的特點,我們會發現一些現有的法律規定和理論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智能合約中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從幾個現有的合同法理論角度,探究智能合約的在法律適用上的局限以及可能解決的方法。
意思表示真實是合同成立的要件之一。當一方當事人出現對行為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等發生錯誤認識,而使行為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時,法律將會依據該錯誤對于意思表示之決定的重要性、當事人所受的損失等因素來決定是否對意思表示錯誤的當事人進行救濟,這在我國法律中規定為“重大誤解”⑧。當意思表示錯誤出現在合同當中時,法律常常決定合同的哪一方承擔責任。我國《合同法》規定,基于重大誤解的合同為可撤銷合同,并且《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當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如果在智能合約中出現了編碼錯誤,并且導致了一方或多方的重大損失,誰應該來承擔責任呢?智能合約的執行完全取決于其內部預置的編碼,編碼中一個小小的字母的改變能夠導致最后輸出的結果完全背離雙方當事人的意圖。并且在這種情景下,由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的特性,即使合同一方及時發現了編碼錯誤也并不能阻止智能合約自身向著錯誤的結果邁進,因為一個已經儲存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幾乎不可能在被任何人更改。
一個智能合約的編碼錯誤問題,與常見的表示錯誤中的“當事人誤寫”相似,若是因為一方代碼編寫錯誤而導致損失,自然由錯誤方來承擔責任,若雙方在編碼生成過程中都有錯誤,則各自承擔相應責任,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但若編碼錯誤的出現不在任何一方的控制之中,風險該如何分配?有人提出運用“情勢變更”等相關理論解除合同,免除當事人的不能履行合同的責任。⑨但是“情勢變更”是否真的適用于編碼錯誤的情形呢?在《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六條規定中,只有當合同成立以后發生的客觀情況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才屬于合同可變更或解除的范疇。但是在一個計算機網絡中,編碼錯誤其實處處可見,甚至我們平常使用的普通的網頁程序都會出現代碼錯誤、網頁崩潰等問題。因此,當我們在開發或者使用一個電腦程序時,編碼錯誤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風險,并且時時伴隨在網絡世界之中。智能合約作為一個本質是運行在區塊鏈上的計算機程序,其程序漏洞的可預見性使得其無法與“情勢變更”等現有的法律理論相結合。
另外,若合同雙方達成協議后,交由程序員來編寫智能合約,程序員需要承擔編碼錯誤的風險嗎?若該智能合約與一個外界數據庫相連(如,股市、匯率),外界數據庫出現了程序錯誤而導致了智能合約執行錯誤,該外界數據庫需要承擔責任嗎?這些問題也許都需要在將來的實踐中才能找到答案,但編碼錯誤作為一個在傳統合同中根本不存在的情形,卻是以計算機語言為背景的智能合約的潛在風險,這成為了智能合約不可避免的缺陷之一。
試想,在文章開頭舉出的關于智能合約租房的例子中,租戶租用的是用來儲存后續交易貨物的倉庫,因此雙方在原來條款的基礎上增加一條違約責任,即“若房主沒有在11月1日之前交付公寓鑰匙,則賠償租戶因無法儲放后續交易貨物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合同成立后,因不可歸責于房主的原因,10月30號,倉庫失火損毀,完全不能再被使用。對于這種合同雙方在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到的情形,智能合約將如何應對呢?
類似諸如自然災害、貨幣貶值等不能預見且不可避免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現代合同法學中用于解決這種情況的理論有很多,例如情勢變更、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概念在上文已經有所提及:合同成立后,發生了當事人不能預見、不能防止的且并非當事人錯誤的重大變化,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如果履行將顯失公平,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允許變更或解除合同。英美法中的“合同受挫”(frustration)理論與其相似,并被視為“情勢變更”的理論基礎之一。“合同受挫”理論來源于17世紀,當時英美法院中的法官總是拘泥于合同條文,事后不能預見的重大變化不能成為免責事由。但是在當事人因該重大變化而無法履行義務或者履行不切實際時,仍將當事人約束在原有合同條款中,則會導致對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不公,于是“合同受挫”理論由此萌芽。英美法一個典型的關于“合同受挫”的案例是Aluminum Co.of America v.Essex Group,Inc.⑩,本案中,原告負責將氧化鋁轉化為鋁供被告在后續的加工過程中使用,然而在合同成立后,由于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使得原告的非勞動成本上漲遠遠超出合同雙方根據一套復雜的價格公式所確定的價格,并且如果原告繼續根據原來合同條款履行義務的話,將會損失超過六千萬美元。法院最終判定,原告擁有修改合同中價格條款的權利。然而由于智能合約自身無法被更改的屬性,這種救濟方法在智能合約背景下是無法成立的。
在這種情況下,智能合約就需要法院的介入。由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的特性,盡管在合同執行中出現了對于合同一方顯失公平的情形,合同也并不會終止,于是就需要法院在事后采取適當的補救手段,賠償受害方當事人。不僅對于在合同成立后發生的不能預見之情形需要司法的干預,對于在合同成立之時的顯失公平,也需要司法調整。但即使法院在合同執行后做出了盡量公正的審判,情勢變更、顯失公平等合同本身是可以在當事人承受損失之前更改或撤銷的,也就是說,在傳統合同背景下,雙方是有可能阻止損失的發生或是擴大的,因此相對于傳統合同,智能合約在救濟手段上的局限是其缺陷之一。
由于智能合約自身的特性,智能合約在合同成立后,就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系統,它不再向合同中的當事人開放,也沒有為將來合同的變更留有空間。用一句形象的話來總結,就是“合同自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智能合約這種不可更改的特性,使得情勢變更等相關理論很難適用。以情勢變更為代表的相關理論,經過歷史的發展,來源于法律實踐,體現了法律的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平原則,但遺憾的是,智能合約在實現自動執行、不可篡改技術的過程中,也喪失了此類理論制度的適用價值,并同時削弱了法律根據此類理論發展出的一系列救濟手段的所能達到的“救濟”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智能合約并非完全排除了司法機關的干預,當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對合同一方或多方造成損害,合同當事人可能就要訴諸法院來解決糾紛。一般來說,法官優先根據當時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內容,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進行責任分配。但是,智能合約作為一種計算機程序,其語言是代碼而非自然語言,因此智能合約對于一般的律師和法官來說是很難理解的,這就為法官確定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造成了困難。?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所決定的合同條款必須要編程為計算機語言方能成為真正的智能合約,這使得雙方所協商的“自然語言”版本只是真正的智能合約的前身,而非智能合約的一部分,更不是智能合約本身。智能合約中的條款是合同自動執行的依據,即合同雙方權利義務履行的依據,因此,智能合約才是真正的合同。那么,法官在進行合同條款解釋時,能否將以自然語言為形式、當事人為訂立智能合約而產生的協議、白皮書等文件作為解釋的參考,將成為一個問題。
在文章第三部分中提到的,利用股權眾籌進行的詐騙問題,受害人能否以信賴發起人公布的白皮書為由,向法院控告發起人詐騙呢?很顯然,在這個案件中,發起人發布的白皮書和智能合約中的條款內容不符,可是智能合約用代碼語言寫成,只要是懂智能合約代碼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問題,但看不懂代碼語言的人卻并不能分辨。如果只有理解代碼語言的人才能安全的使用智能合約的話,代碼語言的專業性將使智能合約永遠的遠離大眾,并且嚴重的局限了其發展的空間。英美法中的“保證”(warranty)也許能夠提供一種解決的思路,“保證”是指合同一方對合同標的的質量、狀態、效用等作出的承諾,如果智能合約的執行結果嚴重違背了眾籌發起人發布的白皮書中的內容,那么投資人可以以“違反擔保”(breach of warranty)為由,要求眾籌發起人承擔責任。
但無論如何,我們將看到,對傳統合同相比較,法院在對智能合約條款進行解釋時將耗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不論是需要聘請專家將智能合約的語言翻譯為易為理解的自然語言,還是在解釋智能合約的同時再引入其他相關的文件,等等一系列程序都似乎背離了智能合約所致力達到的“提高效率”的初衷。
當事人行為能力適格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但智能合約運行于網絡世界中,合同一方并不能完全確定另一方的身份,也就無法確定對方的行為能力,因此一位行為能力適格的行為人就很有可能無意地與一位無行為能力或是限制行為能力的行為人締結合同,而這會極大影響到合同的效力問題。設置一個用以檢查行為人是否成年的程序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卻并不能解決在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成前合同一方成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死亡的情況。
智能合約根據預設的條款自動執行合約,一方面,被認為是保證了合同履行、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合同條款的嚴格執行原則,也禁錮了合同雙方,體現了其僵硬和不夠靈活的缺點。美國經濟分析法學派提出名為“效率違約”的違約理論,其含義是:如果合同一方發現違約所帶來的收益超出其履約所能帶來的收益,并且在賠償合同相對方之后仍有盈余,那么違約則是合理的。?也許有人批評這種理論變相鼓勵了背信和機會主義,但無論如何,法律并不會禁止“預期違約”,并且該種行為的存在在自由市場經濟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智能合約情景下,合約生效后不論發生怎樣的情形,也許是合約一方發現了更好的交易,也許是情況的變化使合約一方若繼續履行合同則會蒙受巨大損失,合約雙方都無法改變合同的進行,而只能任憑智能合約無可避免地通向一個令人失望的結果。
回到文章開頭的兩個問題:智能合約能夠代替傳統合同嗎?智能合約能否代替律師嗎?
智能合約有其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明顯的優勢,它可能面臨的諸多法律問題以及缺陷也不容忽視,但我們不能因為它現階段的不足而拒絕接受這一革新性的技術,也不能否認它對于金融、智能資產、P2P借貸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雖然智能合約尚不足以作為替代傳統合同的存在,但它可以作為一種可供人們選擇的合同形式與傳統合同互為補充,并且我們期待著更為健全的法律制度為智能合約以及區塊鏈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另一方面,智能合約也并不能使律師“失業”。不論是在智能合約生成階段對合同條款的設計,還是合同執行后可能訴諸法院的階段,律師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在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在未來,能夠同時掌握法律語言與和了解智能合約代碼運作的法律人才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 注 釋 ]
①“基于PoW共識過程的區塊鏈主要面臨的是51%攻擊問題,即節點通過掌握全網超過51%的算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偽造區塊鏈數據.”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4):481-494,10.
②See,Admir Tulic,What Are Smart Contracts in Blockchain Technology,Captainaltcoin[EB/OL].https://captainaltcoin.com/blockchain-smart-contracts/.
③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4):481-494,5.
④See,Peter Coy & Olga Kharif,This Is Your Company on Blockchain,BLOOMBERG BUSINESSWEEK[EB/OL].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8-25/this-is-your-company-on-blockchain.
⑤See,Max Raskin,The law and legality of smart contracts,1 GEO.L.TECH.REV[EB/OL].http://perma.cc/673G-3ANE,p.29.
⑥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4):481-494,9.
⑦如何在以太坊上發布自己的智能合約[EB/OL].http://www.jianshu.com/p/3aa80732ed73.
⑧《民通意見》第七十一條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⑨See,Mark Giancaspro,Is a‘smart contract’really a smart idea?Insight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Law and Practice,2017.5.
⑩See,Aluminum Co.of America v.Essex Group,Inc.,499F.Supp.53,72(W.D.Pa.1980).
?See,“there’s no way back from the contract”,Kieron O’Hara,Smart contracts——dumb idea,IEEE Internet Computing,Mar.-Apr.2017,Vol.21(2):97-101.
?See,Mark Giancaspro,Is a‘smart contract’really a smart idea?Insight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Law and Practice(2017):8.
?See,Mark Giancaspro,Is a‘smart contract’really a smart idea?Insight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Law and Practice(2017):4.
?See,Kieron O’Hara,Smart contracts——dumb idea,IEEE Internet Computing,Mar.-Apr.2017,Vol.21(2):97-101.
[ 參 考 文 獻 ]
[1]Mark Giancaspro,Is a‘smart contract’really a smart idea?Insight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Law and Practice(2017).
[2]Kieron O’Hara,Smart contracts——dumb idea,IEEE Internet Computing,Mar.-Apr.2017,Vol.21(2).
[3]Karen E.C.Levy,Book-Smart,Not Street-Smart:Blockchain-Based Smart Contracts and The Social Workings of Law,Engaging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3(2017):1-15.
[4]Max Raskin,The law and legality of smart contracts,1 GEO.L.TECH.REV[EB/OL].http://perma.cc/673G-3ANE.
[5]Peter Coy & Olga Kharif,This Is Your Company on Blockchain,BLOOMBERG BUSINESSWEEK[EB/OL].(Aug.25,2016),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8-25/this-is-your-company-on-blockchain.
[6]Admir Tulic,What Are Smart Contracts in Blockchain Technology,Captainaltcoin[EB/OL].(July.5,2017),https://captainaltcoin.com/blockchain-smart-contracts/.
[7]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4):481-494.
[8]陳婉秋.合同受挫原則在英美法中的形成與發展[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1(1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