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廣帥 王行書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但還沒有完全步入社會,知識的增長,法律素養的提升卻并沒有帶動著道德修養的進步,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動力、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近年來高校間頻發的案件也反映出這類群體法律素養與道德現狀背道而馳的狀況,課題組通過收集近年來的案例,通過抽樣調查南京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幾類人群,在相關文獻中找尋思路,探索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多方面誘因,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時期,經濟蓬勃發展,各種文化和思潮相互交織,處在心理成長期的大學生很容易在多元價值標準中失去理智判斷,走上犯罪道路。據有關部門統計,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大學生犯罪范圍逐漸擴大到涉及政治、經濟、刑事等各個方面,惡性事件頻次增加,犯罪多因社會關系處理不當,寢室成為犯罪的高發區,犯罪中呈現高智能化等特征[1]從下表顯示的有關的大學生刑事案件都一次又一次的刺痛公眾的眼球,使公眾對大學生的道德素養產生了嚴重質疑,為此我們課題組產生質疑,法律素養的提升雖然能從外在規范大學生的行為,但更重要的是內心深處道德倫理的約束力。與此同時通過課題組調查發現僅有14.64%的受訪者認為文化水平越高,法律素養、道德素養越低,高智商犯罪頻發。認為文化水平、法律素養與成道德素養正比,二者相輔相成的受訪者占57.13%于此同時認為二者關系不大,道德修養靠自身的也占近三成比例。

表1 近年來大學生惡性犯罪案例統計表
據課題組的問卷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對我國法律制度十分信任,他們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法律可以捍衛一切人的利益及保護所有人的安全。調查顯示有57.42%的人認為健全相關法律,依靠法律調控是對上述問題案件解決的最好辦法,然而他們對法律的作用太過理想化而放大了法律的作用。現實社會與大學校園環境相差甚遠,我國國情復雜,社會上更是魚龍混雜。
我們將問題具體化,通過案例研究,以裸貸為視角,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分析經濟、立法、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矛盾。對大學生所帶來的影響,首先要探究相關問題發生的原因。
所謂“裸條借貸”(以下簡稱“裸貸”),即指在校女大學生作為借款人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借款,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作為擔保,當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以及預設產生的高額利息時,貸款人以公開其裸照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系方式等手段逼迫借款人還款。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開始發生轉變,拜金主義、奢侈超前消費等觀念開始成為主流價值取向。大學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大學生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社會上追根溯源。浮躁的社會風氣對大學生的行為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主觀原因
通過問卷調查: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大部分的家長認為裸貸發生的第一原因是由于大學生自生的虛榮心和攀比心,而這一比重占調查數據的39.21%。對于大學生“裸貸”的心理動因,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市場經濟的喧囂和浮躁,導致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大學校園不是世外桃源,也不可避免卷入。其次,沒有起碼的風險防范意識,容易被消費陷阱所蒙蔽,用“低息”、“免息”“上門辦理”、“發展下線”等來吸引大學生上鉤。
2.客觀成因
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他們則是認為當前生活費不夠,物價橫飛。這一比例占48.47%。這觀點的提出也不無道理,結合上述裸貸發生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較為主觀,生活費不足,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勤工儉學,違法犯罪絕不是唯一出路。
1.公安、司法機關從明確相關立法,打擊違法犯罪
“裸貸”這一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問題是多方面的,觸犯相關法律也是交錯競合的,因此在原有立法基礎上對裸貸進行規制,更重要的是研究推出新的立法,加強對網絡金融p2p借貸平臺的及時監管。
(1)裸貸所涉及的法律問題
①違反了公序良俗原則《民法總則》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合同法》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②通過裸貸這一手段,將借款者的落照發到互聯網上公之于眾嚴重侵犯了借貸者的名譽權呢、人格權,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③“裸貸”肉償這一問題放貸者已經構成強奸罪,這種以其他手段的方式迫使借貸者與其或者為其他人提供性服務來償還債務的行為,已經完全符合強奸罪的構成要件,公安機關在處理案件中經常會發生相應的案情。
(2)公安部、教育部、銀監會的相關解決辦法
2016年8月,中國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制定并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對校園網貸整治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方針,規范整理校園“網貸”。
(3)應當追究網絡金融借貸平臺的責任
如借貸寶等平臺認為自己在純平臺模式下,借貸寶僅僅被定位為的信息中介,不干涉交易的實質內容,而僅僅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的發布及交流,記賬等技術性服務。但是我們有必要明確的是借貸平臺對其用戶的監管力度不夠也是造成裸貸高發的罪魁禍首。
2.高校應當加強思想教育、建立嚴格的獎、助學金機制同時加強金融、法律教育
(1)加強思想教育、關注學生思想動態
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要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關注學生的消費動態,一旦出現消費異常,或者同學反映生活上有困難都要及時解決。
(2)建立嚴格的獎、助學金機制
入學前要對新生的家庭情況做調查,對于生活上
有困難的同學要根據實際情況,嚴格標準來發放助學金,跟進同學思想動向,將助學金發對人,用對地方,同時獎學金、助學金要與勤工儉學相結合,不能單純的依靠外界的幫助,要引導學生自力更生,解決生活問題,精準扶貧。
(3)加強金融、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
從入學開始即開始金融學、法律相關的選修課了解基本的金融概念,如違約金、滯納金、單利、復利等相關專業知識樹立正確的理財觀,了解相關法律,如借貸等相關問題,普及常見違法犯罪情況,介紹p2p借貸平臺的相關知識,從專業知識上保護自己。
3.監管部門主動承擔責任,抵制惡性貸款
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從銀監會、教育部、國務院的一系列措施看來裸貸問題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必須多方合力才能將裸貸問題徹底鏟除,惡性貸款必須遠離高校這塊凈土。同時各省市、高校要積極響應,盡快制定出針對基層的辦法。
1.主動參加社會實踐,規范自身道德與法律行為
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感悟生命價值,體驗豐富情感。大學生渴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通過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2.大學生個人也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
大學生應當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在生活中履行公民義務,嚴格依法辦事,主動維護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將高校的法制教育視為拓寬知識層面,加強個人修養,以及今后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掌握基本維權意識的重要渠道。
3.社會家庭和個人三位一體,行成正確的消費觀
(1)社會風氣的轉變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規范媒體的價值導向。近年來從各類綜藝節目、電影、電視劇中都能像社會公眾滲透出拜金主義的思潮,一昧的崇拜金錢,社會風氣自然會變得浮躁。[3]
(2)家庭教育的缺失將嚴重影響正確消費觀點的養成。對于在校大學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學校,然而價值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家庭教育中要及早入手,不盲目攀比,嚴厲抵制拜金主義,在家庭中養成正確的風氣對于價值觀具有基礎性作用。
(3)大學生自我處在價值觀塑造的重要環節,首先應當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導向。吃苦耐勞,不盲目從眾、不攀比,通過大學生活努力的提升并且豐富自己,只有在自身出發,個人有堅強的意志才是抵御不良風氣的制勝法寶。
通過大量閱讀前人的研究文獻,并且深入地開展實地考察、通過案例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了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大學生法律素養與道德現狀背離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引發思考,深入探究其內部原因如心理健康、法律意識淡薄、教育缺失、社會監管不健全等。我們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從方案的解決機制上我們從細節入手,聯合多方,爭取在源頭上遏制問題,同時也建立了嚴厲的懲處方案,對于違反規定,擾亂金融市場環境社會風氣的行為要及時懲處。
[ 參 考 文 獻 ]
[1]余濤.大學生犯罪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
[2]余發有,金敏.當代大學生犯罪心理分析與預警模型研究[A].價值工程.
[3]王建剛.校園女生“裸貸”亂象背后的法律問題探究[A].價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