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7
在學者哈耶克看來,社會立法指的是“政府為某些不幸的少數群體提供一些對他們來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服務”的立法。在英美法系中,社會立法特指具有顯著社會增益的立法,它涵蓋了教育、住房、保險、養老以及社會保障的其他方面。社會法的提出相對晚一些,它根源于社會的結構性矛盾,立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解決本國突出的社會問題。但是社會法的概念和范疇并不像傳統的公法和私法那樣清楚明了,自其產生伊始便被學者們賦予了不同的涵義。在這些學說中,學者竺效提出的四層次說較為具有代表性,該學說認為社會法分為:狹義層面的社會法(大抵相當于社會保障法)、中義層面的社會法(即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廣義層面的社會法(即“第三法域”)、泛義層面的社會法(社會的法學理念或法學思潮)。目前,法學界普遍贊同廣義層面說,即認為社會法是指包括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環保法、經濟法、教育法以及住房保障法等在內的具有社會性的立法。
為了實現立法目的,不同的法律部門都秉承著不同法律功能。也正因為如此,法的功能不僅成為反映各部門法特征的主要標志,而且也彰顯著不同部門法之間各異的屬性。社會法的功能,體現著社會法的本質,捍衛著社會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研究其功能的構成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無論是對社會法研究的深入還是對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障都大有裨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辭海》中釋“功能”為“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效能”。那么,“功能”和“作用”,或者說“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能否等同呢?學者沈宗靈主編的《法學基礎理論》、張貴成、劉金國主編的《法理學》等著中,將“法的功能”與“法的作用”等同。也有部分學者持相反態度。其實,“法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從客觀角度描述法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影響,主要作為法律對于社會的影響,而“法的功能”則更多的是從主觀角度出發。于此相應,法的功能可能和諸如“法的目的”、“法的價值”、“法的結構”等相似概念產生混淆,這就需要我們明確法的功能的確切涵義和構成等。
法的功能中“功能”最早是來源于社會學中的概念。社會學中的功能主義,是由孔德和斯賓塞提出的一個觀點所衍生的,即認為社會中的個體、組織乃至社會整體,都是社會中的有機體。它是由不同的部門而成的,而每一部分的功能對于實現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都起著重要作用。可見,社會學上對于“功能”一詞的界定主要是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出發的,強調整體相對于部分的主導地位以及部分相對于整體的影響性、甚至某種程度上對整體功能的決定性。國內學者大部分也秉承著一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法的功能是指法作為社會體系的組成部分,基于其自身的內部結構以及其作為部分對于整體的影響,通過自身的活動所造成的積極效果。據此,我認為法的功能具有下列幾個特征:首先,法的功能是客觀的。這是由法這種規范的創設者在立法之初即賦予的,是固有的、客觀存在的,不具有功能的法是不存在的,無論其是否真正將作用施加于社會;其次,法的功能是可能性的范疇。法的作用是現實性的,而法的功能則是可能性的,其實現依賴于各種條件;最后,法的功能是且只能是正向的、積極的。無論立法的初衷具體如何,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即立法者期望通過此法的實施來達到某種積極的影響,而無論是“零功能”還是“負功能”都是不妥的。對于其法的功能,可以從整體與部分關系的角度出發,劃分為法律作為整體或部分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法律對社會整體或部分所具有的功能兩個部分,即規范功能和社會功能。
對于社會法并沒有統一的定論,我比較贊同這一解釋,即社會法是“規范以受薪者或者獨立勞動者身份出現的社會成員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的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后果的法律部門”。其核心范疇是社會權,并且著眼于保護弱勢群體所應當享有的體現社會正義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結合前述法的功能的有關理論,對社會法的功能應定義為:立法者為了實現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目標以及保護公民生存基本人權的價值追求,而預設于社會法規范中,并且期望通過其目標達成,營造積極的社會經濟效果,以便更好的維護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對社會法的功能進行分析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社會法對整個社會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進行再認識和再評價的過程。
1.社會法的規范功能
社會法的規范功能即社會法作為整體或者部分所具有的功能,該功能從社會法對社會成員個人的行為的影響進行考察。對于法的規范作用的具體內容,法學界目前已經有定論,即可分為指引功能、評價功能、預測功能、強制功能、教育功能等五種功能,社會法的規范功能亦是如此。
社會法的規范功能可以做如下表述:指引功能,是指社會法所具有的,能夠通過確定權利和義務以及特定的法律后果,從而為人們作為或者不作為確定正確的方向,使之不脫離法律軌道。可以具體分為授權性規范、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等;評價功能,是指社會法所具有的,提供給人們普遍適用的標準或者尺度用以衡量、評價行為是否獲得到國家的保護的功能;預測功能,由于社會法的存在,社會個體能夠預見到法律對某種行為的評價以及該行為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以此來對行為做出安排的功能;強制功能,是指社會法強制人們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的行為,通過發揮法律的強制性,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戒,對受害群眾予以補償,實現法律的本來目的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過社會法的實施而對社會上有可能違法的人進行警告,從而影響人們的觀念,引導人們今后合法行為的功能。
2.社會法的社會功能
社會法的社會功能即社會法對社會整體或者部分所具有的功能,該功能從社會法對于社會經濟的貢獻或影響來考察。
當今社會,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矛盾和問題也逐漸凸顯,如人口問題、貧富差距、就業問題、老齡化等。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公法和私法是無法解決的,必須依賴于國家的積極作為,國家排除公民受到的非法侵害,為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提供條件,即社會法中的“生存權”等權利。可見,社會法立法可以預防并解決社會問題,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存權利,促進社會經濟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總體而言,社會法的社會功能可以分解為四項內容。
(1)保護弱勢群體功能。弱勢群體,又稱為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即被無力控制的環境和事件所壓倒的人,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因素的影響而在社會中處于劣勢地位的人。由于信息不對稱、經濟力量的差距、自然條件差異、不良的制度等原因的存在導致的弱勢群體的產生和不斷壯大。要有效的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僅僅依靠弱勢群體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除了社會的支持以外,國家的關注和作用應該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的頒布上對于解決這一群體的需求極為關鍵。從《濟貧法》的頒行開始,各國政府普遍從法律層面上關注和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對于我們國家來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和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弱勢群體喪失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條件,這就需要國家通過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派,更加關注公平因素。二是逐步健全并完善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救助、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是保障社會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弱勢群體更是如此,國家需要不斷加大投入,對經濟等困難的人群提供幫助,通過減免費用等措施提供法律援助。這樣才能夠貫徹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實現真正的司法公正。三是完善弱勢群體教育制度。不僅僅包括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還包括城市之中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等。
(2)保護生態環境功能。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今世界各國追求的發展目標,致力于改變人與自然高度緊張的關系,并力求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之間達成一種互動與和諧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的命題來源已久,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國家發展經濟的內在動力、體制沖突、科學技術的限制等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部分的時間中走的都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非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資源透支、產能過剩、能耗過高、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效應,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如不能及時治理,有可能會危及到我國的長遠發展。
社會法的施行能夠有效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法的核心價值是社會權,這其中不僅僅包括了環境資源權,還包括了能夠維持社會持續發展的眾多權利,這些權利的最終目標是社會中全部成員避免遭受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之苦,最終實現社會經濟運行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協調;從利益本位來看,社會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能夠有限避免私人通過市場機制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有可能造成的危害環境和經濟的行為,進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社會公平以及社會安全的目標,實際上即實現了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調整對象上看,社會法調整的是社會關系,包括了社會保障關系、環境資源關系等社會關系。涉及的范圍廣泛使之能夠將社會生活中大部分納入到其調整框架之中,決定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成敗,而且其調整對象還關乎到社會實質公平,不僅能夠矯正社會形式公平對個別社會成員造成的不公,而且能夠通過實質公平有效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3)保障社會權利功能。社會權利是公民基本權利的一種。其本質要求在于通過借助國家權力的干預,保障社會成員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現代憲法對其涵義又進行了擴充,增添了生存權、休息權、罷工權、結社自由等。社會權利是在社會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產生的。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革,但貧富差距也日益加大,經濟危機頻發,社會矛盾一觸即發。為了不斷化解在社會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和矛盾,國家權力的介入就迫在眉睫,社會權利就在此情形下應運而生。可以說,社會權利的本質就是為使每位社會成員都能獲得合乎人性尊嚴的生存的權利。一般來講社會權利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進步性。社會權利作為一種積極的權利,實質上指的是公民所享有的社會進步的權利;二、法治性。社會權利依據法律規定而產生;三、責任性。能夠有效實現國家的責任性,其實現需要國家的積極提供條件以及各項保障;四、階段性。社會權利的內容具有階段性。
社會法與社會權利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從社會法在各國的研究狀況看,各國的社會法中都存在和承認國家承擔社會權利的問題。社會法是應社會權利的產生而產生的,即社會權利是社會法產生的依據。而社會權利則是社會法的核心,社會權利的界限就是社會法的范疇,保障和實現社會權利是社會法的根本宗旨,社會權利的內容和范圍就是社會法立法的立法目的所在,也是社會法作用和保護的所在。總體上講,社
會權利對社會法構建所起的是基礎性作用,社會權利是社會法的核心范疇,同時也是社會法的理論基礎。作為社會法靈魂和精髓的社會權利,不僅僅將社會法各個組成部分鏈接起來,更重要的是為社會法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并反過來保障了社會權利的實現。
(4)促進社會和諧功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舉世矚目的社會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社會不和諧的現象也在增多。面對一系列的社會不和諧因素,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小問題就有可能演化為大問題,不僅僅社會和諧實現不了,還有可能危機國家安危。傳統的法律體系中,無論是公法還是私法,難以對實現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和對社會權利的保障,而這便是社會法的意義所在。社會法不同于其他法律,它所針對是更加具體和現實的問題,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正確處理和解決社會各類問題和矛盾,力圖實現的是實質意義上的公正和平等,更好的實現和諧社會之目標。社會法的宗旨就在于矯正這種社會的分化現象,對弱者進行傾向性保護,對社會強勢力量進行限制,緩解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矛盾,維護社會安寧與穩定。
可以說,社會法的完善以及對于社會法學的深入研究是發展和繁榮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是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有力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社會法立法和研究工作,不斷的針對具體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其在物質、社會、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需要,為實現真正的公平與正義而不斷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甘強.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法功能配合.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之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6(3).
[2]楊旭.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考察[J].河北法學,2004(9).
[3]湯黎紅.論社會法的價值及其取向[J].行政與法,2008(9).
[4]鄭尚元.社會法的存在與社會法理論探索[J].法律科學,2003(3).
[5]陳步雷.社會法的功能嬗變、代際更替和中國社會法的定位與建構[J].現代法學,2012(3).
[6]李樂平.社會法促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功能初探[J].廣西社會科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