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卓 欒春娟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1.商品化
商品化指的是:原本不屬于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事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進行買賣和貨幣的等價交換。從法律角度看,日本學者荻荻原有里認為“在某些商品上使用著名人物的形象或姓名、虛構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或名稱,吸引顧客,增強商品的購買力,這些商業活動叫商品化”。[1]將消費者喜愛的因素添加到商品或者服務當中,消費者往往會出于愛屋及烏的心理選擇購買該商品或選擇相關服務,商家的市場競爭力由此增強,獲得的經濟利益也由此提高。
2.商品化權
商品化權產生于商品化的過程當中,關于商品化權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多將其表達為形象權,日本率先將其翻譯為“商品化權”并且引入本國國內使用。我國對于此項權利存在不同稱謂,有形象權、商品化權等叫法,本文認為商品化權的涵蓋范圍大于形象權,并且在司法實踐中多以商品化權稱此權利,應以“商品化權”統稱此權利。[2]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物質可以被商品化,關于商品化權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1.動漫形象商品化
動漫形象以其獨特的人物特征和外貌特點受到公眾喜愛,商家看中動漫形象獨特的商業價值,將知名動漫形象附加到自己的商品或服務當中,這一過程就是動漫形象的商品化。動漫形象商品化最早在美國出現,美國迪斯尼公司成功的創造出唐老鴨、米老鼠、等深受公眾喜愛的動漫形象。迪斯尼公司成立了一個專門從事動漫形象“再利用”工作的部門,授權書包、文具、玩具等一些小商品生產者將這些動漫形象印到商品上再銷售,這一舉措促使動漫角色商品化雛形的形成。隨后,動漫形象商品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動漫形象商品化能夠將動漫形象具有的吸引力和良好的聲譽轉移到相關商品或服務上,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幫助商家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2.動漫形象商品化權
動漫形象商品化權是商品化權的組成部分,產生于動漫形象商品化的過程當中,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曾將角色商品化權定義為:為迎合顧客基于某些角色所具有的特征而購買商品或要求服務的需求,虛擬角色的創作者、該角色的真實人物以及一個或多個被授權的合法第三方,在不同的商品或服務上改編或二次開發利用該角色的實質人格特征。可對比得出動漫形象商品化權的定義,即為迎合公眾基于動漫形象的特征而購買商品或要求服務的需求,動漫形象的創作者及被授權的合法第三方在不同的商品或服務上二次開發利用該動漫形象。
我國目前主要以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為保障對動漫形象商品化權進行保護,其中以著作權法和商標法為主。著作權法對動漫形象商品化權的保護是看其是否能夠被認定為是“作品”。獨創性是決定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關鍵特征,動漫形象作為構成動漫作品的主要部分,由作者創作出來,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且能夠以有形形式復制,當動漫作品與動漫形象同時使用時,可以同時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從商標法角度看,動漫形象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將其在商品上使用已經起到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動漫形象的這種商業化使用進行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是在商品化權保護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該規定對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作品名稱及其中角色名稱以在先商品化權益做出了具體規定,將商品化權益的保護對象限制在商品化過程中矛盾比較突出的一部分,是對商品化權的初步承認與探索。[3]
1.權利保護范圍有限
雖然現有法律體系對動漫形象商品化權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的各部門法的相關保護范圍都有各自的規定,不盡相同。各部法律之間又不存在連接和交叉的保護范圍,對于動漫權利人來說依舊很難利用法律有效的保護自身權利。并且最新出臺的最高法院的規定中,也是將保護的對象限定在商品化過程中問題比較突出的一部分客體上。可見,在權利保護范圍方面,雖然各部門法能在各自范圍內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權利人在尋求救濟時依舊存在難題,保護并不是很全面。
2.權利保護期限較短
目前有關動漫形象商品化權主要以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保護為主,但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當中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對不同的權利的保護期限也不同。著作權法對于權利保護期限的規定是五十年,商標法的規定期限為十年,規定的期限過于短暫,并且注冊商標的流程比較繁瑣,需要一定的時間,由于網絡的發達,動漫作品的傳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都大大提升,這就有可能在動漫形象還在申請注冊商標的時間里就會出現其他新的動漫形象,使得待注冊的動漫形象失去原本潛在的商業價值。受公眾喜愛的知名動漫形象的信譽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長,商業化價值也會隨之提升,因此權利保護期限較短并不是十分有利于動漫形象商品化權的使用。
美國對動漫形象商品化權益采用以《著作權法》為主,《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輔的交叉保護模式。雖然美國早期的版權法中列舉的作品中并沒有包含動漫形象,但是在二十世紀初,美國通過判例確定了商品化權,在“哈倫實驗室有限公司訴托普斯口香糖”的案例中,弗蘭克法官首次明確提出了“商品化權”的概念,此后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并發展了一些操作性比較強的侵權判斷標準,例如在迪斯尼公司訴空中竊賊一案中,經美國法院審理后認為:“盡管動畫角色并不能反映出原著的故事結構,但這些動漫形象作為作品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直觀的、固定的具體形象包含了獨特的表達,復制動畫形象的外型就足以構成侵犯著作權,對于動漫形象而言,不論情節是否抄襲,單純動漫角色外形相似就構成侵權。”[4]在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的司法實踐中,美國法院并不強調原告與被告需要有直接的競爭關系,只要被告的商品看起來源于原告既可以獲得法律的支持。這種淡化經營者身份,保護廣義上的競爭關系和市場秩序的做法,值得我國參考與借鑒。[5]
日本學者把將各種知名因素運用在商業中所產生的權利稱為商品化權,法院在判決中已經確認了此權利,對于動漫形象的商品化權主要以著作權法和商標法進行保護。[6]日本經典的Sazae案件中確定將動漫作品中特定的角色進行商業性使用時,絕不是單純對原作品部分地機械復制。將一個動漫角色用作商標,只固定地使用了有單一動作、姿態、表情的角色形象,但是使用的結果卻充分能夠使人聯想到該角色在整個作品中的整體形象,包括其性格、品德等特征。因此日本學者認為,所謂的動漫形象一看便能夠強烈的感受到其原版動畫或漫畫中人物形象的動作、姿態、外形等明顯特征的,可視為復制品。這種復制品不要求要和原著完全雷同,判定的標準不要求專家定論,可以是外行的第一印象的判定做法有利于對動漫形象商品化權的保護。[7]
1.確立商品化權
依照未來市場經濟和商品化活動的發展的趨勢,商品化權已經成為商家爭奪的重要資源,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應正視商品化權的存在,將其納入立法范圍中。目前保護范圍受限,保護期限過短,認定標準不明確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有確立商品化權的必要。確立商品化權首先要明確商品化權的定義,結合前文所述,可將商品化權定義為:權利人以盈利為目的,將人物形象以及與人物形象相關的聲音、語言片段等具有識別性的標識用于商業性使用的權利。這里的人物形象可以做擴大解釋,既包括真實人物形象,也包括虛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商品化權的內容
商品化權的權利內容是其核心,是實現權利價值的前提。商品化權的內容應包括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等基本權能。商品化權的使用權指的是權利人利用形象標識的權利,商品化權的使用權可以是權利人自己行使,也可以是授權或者許可他人使用。目前,動漫產業中各環節的發展都呈現出專業化趨勢,應當讓專業人士去做專業的事情,因此通過授權或者許可的權利行使方式才能夠使市場利潤最大化。商品化權的收益權是權利人通過行使商品化權獲得收益的權利,將知名的人物形象使用在商品或服務當中,通過商品或服務的銷售和轉讓使用權實現收益權能。商品化權的處分權是指權利人對商品化權進行事實上或法律上的處分的權利。賦予權利人處分的權利,可以使權利人對人物形象等標識進行更好的利用。
雖然中國不實行判例法,判例僅起參考指導作用,但最高法院公布的案例仍然為各地方法院的判決提供了參考,有著借鑒作用。因此,可以適時公布司法案例,通過公布的商品化權的典型案例表明對商品化權保護的立場,通過典型案例傳達出商品化權的保護標準、方法,及救濟手段等基本法律理念,有利于法官在處理類似案件時有所參考,避免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可以維護法律的權威,增強權利人對法律的信任。同時,由于科學立法的程序比較復雜,耗時比較久,法律條文又具有滯后性,可能會發生無法及時應對實際情況的情形,因此最高法院可以通過研究典型案例,形成應用性較強的司法解釋,確保法律適用方向的正確性,能夠對商品化權及動漫形象商品化權提供更好的法律保護。
[ 參 考 文 獻 ]
[1]荻荻原有里.日本法律對商業形象權的保護[J].世界知識產權,2003(5):62-64.
[2]劉麗娟.我國司法如何確認商品化權(上)[J].電子知識產權,2017(10):55-58.
[3]杜穎,趙乃馨.緩行中的商品化權保護—<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2條第2款的解讀[J].法律適用,2017(17):2-8.
[4]馬逢藝.我國國產動漫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及其完善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5):289-291
[5]楊為國,薛佳佳,李品娜.動畫角色商品化權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6(06):135-136
[6]劉振月.我國動漫角色商品化法律規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3.
[7]潘立博.動漫形象商品化權保護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