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 阜新 123000
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作用、相互反映,網絡內容是現實社會的反映也是現實社會的延續。加強網絡法治文化的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網絡法治文化建設,建立健全網絡管理體系,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不懈的追求,而民主和法治是其重要的構成要素,網絡社會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實現和諧社會這個過程中也要重視網絡社會的整治和規范。網絡雖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色情網站、暴力信息等歪風邪氣充斥著網絡,嚴重影響大眾的生活,污染了社會環境。尤其是一些網絡造謠者,他們道聽途說、歪曲事實,甚至利用網絡來攻擊有關人員,嚴重侵害了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在整治網絡環境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度,盡可能的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受眾廣、互動強的優勢來激發社會的正能量、提高網民的法律意識,自覺維護網絡安全,進一步打造明朗干凈的網絡社會,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網絡法治文化,大力宣傳網絡法制化,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
美國作為世界強國,一貫實行民主輸出戰略,特別是如今的網絡時代,通過使用高精尖的網絡技術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來向全世界推送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積極推進網絡法治文化建設,是抵御西方民主輸出戰略的思想保證。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目標就是使我國擁有一個更為安全和健康發展的網絡環境,這是我國建設網絡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另外,在網絡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面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悄然圍繞著信息化全面展開。網絡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增強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保障。
我國全面加入國際互聯網是從1994年開始的,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在互聯網的立法、執法以及普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網絡社會的環境得到了改善,在國際網絡方面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國際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從國家發展的整體上看,網絡法治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第一是在立法方面仍然沒有形成適合無國界網絡社會的理念,依然采用有國界的現實世界的法治理念,導致網絡法律法規在審判跨地域網絡違法行為時,缺乏足夠的執行力;第二是網絡立法的質量有待提高,立法的全局性比較差,不能很好的適應互聯網的發展,對于突發性的網絡違法行為沒有足夠的應變能力,法律制度之間缺乏協調性、可操作性。第三是缺乏有效的網絡國際合作機制。我國關于網絡法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總體研究水平不高,需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然后進一步明確我國的網絡主權,推動我國網絡社會法治和國際規則的進一步完善。
文化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反映,同樣網絡法治文化也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影響著我國網絡法治文化的建設。網絡法治的核心即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力制約,這種方式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必會被網民用創新的方式展現在網絡社會中,進而促進網絡法治的順利建設,進一步豐富網絡法治文化的內容,這樣就會加快網絡法治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步伐。
對于那些網絡犯罪來說,一經發現就要嚴厲打擊,集中整治網絡環境中的有害信息網站、不實報道,對手機、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軟件進行規范整理,嚴厲查處那些沒有備案的違規網站,保障網絡主體的合法權益,杜絕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核心部分,需要嚴格規范網絡信息違法行為,明確各項關系,打造高效的配合協調機制,對網絡信息安全、電子政務等比較薄弱的方面進行綜合的治理,并成立一套安全有效的預警機制。
網民的網絡意識對于網絡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網民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意識和信用意識,對那些違法的網絡主體和客體要記入網絡信用檔案中并將此予以公布。只有網民的權利得到實現之后,他們才會牢固的記住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有助于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提高人們的法治觀念,從而促使人們進行科學合理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構建出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網絡法治文化。
綜上所述,做好網絡法治文化建設,可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網絡法治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保障,加強網絡法治文化的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網絡法治文化建設,建立健全網絡管理體系,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黃麗云.當前法治文化社會化的進程與策略研究[J].現代法治研究,2017.
[2]全家悅.依法治國與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研究[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5.
[3]程琳.加快信息網絡法治建設 維護網絡社會安全秩序[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