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倩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理論淵源是以科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的產權理論,該理論主張借助市場的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外部不經濟。“排污權”交易的概念最早是由多倫多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約翰·戴爾斯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傳統的環境管理除了政府干預外,并沒有給企業任何的激勵措施去保護環境,如果能建立一個市場,企業就會發現,只要它們有效地減少了污染,它們就能同那些需要排放較多污染的企業進行交易從而獲得資金收益。這種市場理念的廣泛應用比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更能有效地減少污染排放,也會更有助于經濟的發展。①
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已陸續批復設立17個國家級新區,分別涉及我國西部、東部、中部、東北等主要區域經濟版塊,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必然附帶著環境管理問題。環境保護制度在我國主要是靠政府主導的,同時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將市場機制引入環境保護制度,而排污權交易制度可以說是最具市場機制色彩的新型環境保護制度,因此在國家級新區構建和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1.排污權交易有利于降低新區范圍內企業的污染治理成本,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企業可以靈活選擇是自己動手治理污染或者是在市場上購買排污權,如果一個企業自己治理污染所消耗的成本高于市場上銷售的排污權的價格,其自然不會選擇治理污染而是會去購買排污權以降低成本。反之,如果企業自身的污染治理成本比市場上的排污權價格低,那么它必然有動力著手對污染進行治理,以期待自己獲得的富余的排污權在市場上出售以獲得利潤。如果不存在這種能夠自由交易的排污權市場,那么每個企業都只能自己花費資金治理污染以達到總量控制的要求。
2.排污權交易可以產生對技術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
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型設備來增加排污者的經濟效益,這種做法可以很大限度上激勵技術的進步,排污權交易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了科技的更新發展。
3.排污權交易客觀上有利于形成污染水平低而生產效率高的工業布局
在一定區域內環境容量總量是有限的,政府可以對其進行調控。也就是說,企業能夠獲得的排污權也是有限的,這對企業的市場準入構成了一道“門檻”。在現有企業分配得到了全部環境容量以后,新建立的企業要進入市場則必須在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上有自己的優勢,或者產業預期利潤豐厚、資本實力強,或者技術水平高、治理污染成本低。只有這樣才能在現有的排污者手中買得到排污權進行生產,結果就是排污權交易成為篩選先進企業的閥門。
1.南京江北新區概況
江北新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我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占地面積2415平方千米,交通便捷,是重要的經濟樞紐,同時擁有優越的區位條件,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宜居的生態環境。
2.江北新區排污權交易現狀分析
2007年12月,浙江省嘉興市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國內首個排污權交易平臺正式建立,該中心屬于排污權二級交易市場,主要交易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之后該排污權交易模式陸續在全國建立,江蘇省自然也不例外。
作為國家級新區,目前首要任務雖是發展經濟,但也不能盲目建設,而應該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權,形成一套成熟完備且可供復制的經驗,排污權交易制度作為具有控制環境污染和促進經濟發展雙重作用的可操作性極強的制度規范,在國家級新區的構建和完善是勢在必行。借鑒外國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我國已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許多企業也開始參與該公約中規定的國際減排交易。但是,一項新制度的有效創立必須依靠法律的認可和保障,盡管我國已經在《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規定了許可證制度和總量控制制度,為排污權交易的開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個別試點地區也已經通過實踐摸索制定了一些地方法規力圖實現排污權交易的規范化和法制化。但從整體上來看,國家尚未正式制定效力等級更高,能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法律或行政法規。②在此背景下,國際級新區需要制定能在各自區域范圍內有效實行的地方法規來保障排污權交易的順利進行。具體講,就是通過區域政府制定相關行政法規,對排污權交易制度進行細化和統一,明確排污權交易制度實施的基本原則,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和相應的懲罰機制。如制定《南京江北新區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辦法》,內容需要涵蓋對排污權的分配、核定、取得、確認等規定,排污權交易的技術規則、程序等,對排放物排放總量的監測、計量等要求。③
在排污權交易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排污權交易主體,既享受權利也承擔義務。在排污權交易一級市場中,排污權主體通常應當是實際排污的法人、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組織,對于排污權交易二級市場的主體究竟有哪些,目前尚無定論。一些國家如美國,排污權交易主體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限制,包
括自然人在內,我國目前主要是政府控制下實際排污的法人參與二級市場交易,市場活躍程度遠不如美國。筆者認為,在照顧到我國現實國情的情況下,可適當擴大排污權二級市場交易的參與主體。原因在于,擴大交易范圍可以增加許多交易機會,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交易的活躍性。基于此,可以在排污權交易市場中引入第三方來促進交易的積極性,但對于第三方應當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如信譽、經濟實力等。
作為污染排放物的直接受害者,公眾應當具備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對于公眾參與排污權交易的渠道,可以借鑒浙江省的做法,其上線的“企業自行監測信息平臺”即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這一平臺分為兩個功能,分別為登錄和公眾查詢。通過這兩項功能,公眾可以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相關排污信息進行充分了解,這一做法可以大大降低排污權交易參與者獲取信息的成本,從而提高各個主體參與排污權交易的積極性,充分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國家級新區也可充分學習這一做法,同時探索更多有利于公眾參與排污權交易的渠道,形成科學完備的社會經驗,積極推廣。
[ 注 釋 ]
①龍川平,吳建麗.排污權交易之“中國試驗”[J].方圓,2005(15):82.
②王小龍.排污權交易研究[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08.1.
③馬清彪.關于構建黃河三角洲排污權交易機制的思考[J].區域經濟,201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