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月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的發展中,我國的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可以對我國的環境做到很好的保護,環境公益訴訟機構的出現便顯得越來越重要。現在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需要這樣的機構來行使全體公民關于環境保護的權利。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制度只是初步探索,許多方面還存在問題,本文主要就是為了完善環境公益訴訟機構進行了探討。
公益訴訟起源于羅馬法,在古代法學中,法學家把法律分成公法和私法,相關的訴訟也由此之分。其中私訴就是保護個人的合法權利,而公訴則是為了保護社會利益。而且在對公訴進行規定時,除了一些特別的公訴,每個市民都有提起訴訟的權利。由此可以看出,公益訴訟是指對法律中的主體給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不特定人數利益造成損害的行為,通過向法院進行起訴,然后進行審理的一個過程。而環境公益訴訟是指公民、組織因為不當行為而造成了環境污染,為了保護環境而提起的公益訴訟。
我國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上都缺失。一方面,我國法律中沒有對環境權做出相關的規定。因為這項權利,那么相應的自然也就沒有訴權,對于造成的環境污染,公民或者其他組織就不能采用法律途徑來進行救濟。另一方面,從程序法上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也很難實現,因為我國對訴訟法中原告主體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這就造成了在制定環境公益訴訟法時,可能會違背基本的訴訟法,為了可以完善環境公益訴訟結構,本文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有關環境權的概念其實在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中就曾提出過,這里面指出人類有權在環境下享受自由平等的生活,同時,也肩負著保證后代生活環境保護的重任。但是,我國現在的三大訴訟法中,關于環境權沒有做出有效的規定,造成了法院在審理這些案件時,沒有有效的法律來進行適用。而且對于一些造成環境嚴重污染行為,法院也經常只能束手無策。但是根據“環境公共信托理論”可以得出,國家有義務制定環境權,公民也有權監督國家對環境的保護。所以,我國應該在憲法和環境保護法中確定出環境權,從而使得這項權利得到有效地落實。
環境公益訴訟是一種新型的訴訟形式,這項工作有著很強的專業性、而且影響面很大,取證過程也非常困難。所以這項工作必須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實行。這樣首先要對法院和檢察內部機構的結構進行改革。在人民法院下,可以設立專門的環境法院,從而實現對環境公益訴訟的專門管理。而檢察機關也應該設立一個關于環境公益訴訟的機構,從而保證環境公益訴訟可以得到順利的進行。另外,需要加強對環境保護這方面的專業法律人才的培訓,隨著法院和檢察院關于環境方面機構的建立,勢必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加快對這方面專業人才的培訓。從而快速的組建起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機構。另外,我國還需要對陪審員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避免這些陪審員只是陪,而沒有起到審的作用,從而真正的保證環境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由于環境問題本身就是非常復雜,而且有著較強的專業性,普通的公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侵害方和受害方經常是處在非常不平等的地位,這就造成了公民在環境訴訟中經常處在劣勢地位,自己的合法權利經常很難得到維護。和個人相比,環保組織和相關團體,他們就有著較高的實力,他們擁有專業的人才,有能力侵害方性處在一個大致平等的位置進行訴訟。所以說,環保團體的存在其實很好的平衡了環境訴訟過程中雙方面的實力。所以我國在完善環境公益訴訟機構時,可以學習西方先進的經驗,賦予環保組織和團體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實現環境權。但是,我國現在環境保護這樣的公益組織并不多,所以,我們首先要完善環保組織體系,確保他們的運營和存在,進而才能保證他們開展相關的環境公益訴訟。
證據制度是訴訟過程中的關鍵。因為舉證責任的分配情況會直接影響到訴訟最終的結果。在民事訴訟中,一般舉證責任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但是在環境公益訴訟案中,如果還是采用一般的舉證原則,第一,不利于鼓勵公民和其他公共組織來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二,這樣的舉證原則不利于對環境做到有效的保護,污染環境的企業依舊可能肆無忌憚的污染環境。第三,公民在訴訟過程中,本身就是處在弱勢地位,相關的舉證責任專業性強,他們更難進行舉證。出于多方面的考慮,所以我國規定在環境公益訴訟中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這項規定應該進行很好的貫徹和執行,這樣才能有效的減輕公民的責任,保證公民的環境權得到很好的保護。另外,因為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具有潛伏性,而且不可逆,所以在針對環境權,主要還是應該以防止為主,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避免出現環境污染。所以,環境公益訴訟還可以對存在環境污染危險的企業進行訴訟,從而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真的造成環境污染,讓其提前做好相關的防范措施。
我國現在的環境訴訟過程中,相關的費用過于巨大,這是一般的公民所無法承受的。這樣的訴訟費用制度嚴重阻礙了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性,最終并不利于我國環保工作的有效展開。而且,公民提起的公益訴訟,最終的目的是保護社會環境,受益的也是不特定的多數人,所以環境訴訟費用設置的如此之高是不合理的,或者說,這些費用讓提起訴訟的公民一人來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公民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時,可以通過相關的方法有效的省去公民的訴訟費用,保證公民不會因為訴訟費用而放棄進行訴訟。檢察院在提前相關的訴訟時,其相關的訴訟費用可以從國家財政中支出,通過這樣訴訟費用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的力度。
在國外,還經常有這樣的事情,就是公民通過濫用自己的訴訟權從而來牟取一些不正當的利益。所以在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機構的同時,還要對濫用訴訟權急性有效的防止。我國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相關規定,起訴人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就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最終給企業或者其他組織造成侵權的,起訴人需要承擔全部的侵權責任。而如果是檢察院濫用自己的訴訟權利,那么就需要進行國家賠償。通過這項制度的有效完善,可以保證公民進行環境公益訴訟時保持積極性的同時,也防止了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環境公益訴訟來獲得不法的利益,避免了公民草率起訴,最終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現代的社會發展中,為了對環境做到很好的保護。我們必須建立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并且完善相關的訴訟機構。首先,人們在制定相關法律時,應該轉變傳統那種經濟優先、效率優先的觀念,而是應該注意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另外,要放寬訴訟中對原告資格的限制,特別是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這樣才能保證訴訟機構的不斷完善,并且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
[ 參 考 文 獻 ]
[1]程進,周馮琦.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進程——基于環境治理轉型的環境公益訴訟發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0):29-34+91.
[2]吳真,李天相.環境公益訴訟在自然保護區治理中的運用[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56(04):124-133+191.
[3]馬勇.從公益訴訟視角看我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J].中國司法鑒定,2016(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