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晗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一般認為證據的合法性標準包括:一、證據的調查主體必須符合有關法律的規定。二、證據的形式必須符合有關法律的規定。三,證據的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有關規定①。可見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并不受重視。
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是證據合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證人證言必須經過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和辯護人在法庭上的交叉審查。這就明確了證據必須通過法院陳述、鑒定和質量等調查程序才能作為定罪和判刑的依據。該規定能夠保障證據的合法性,能較大程度上接近案件事實,保證了程序正義,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若證據規避法庭調查程序,只在法庭上展示并誦讀,證據所含信息將不能完全展示于法庭,并無法接受對方的交叉詢問與法官的質疑,很難判斷其可靠性和真實性,將嚴重阻礙審理程序的進行。若法官將其采納為定案根據,則會不同程度的損害被告人的辯護權,失去了法官居中審判的地位。此外一審法院若采用了該證據,二審法院不僅要否定其證據能力,還需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有些證據真實有效,只是未經法庭調查程序而導致整個一審效力被否,會浪費司法資源。鑒定意見專業性強,在法庭審理中呈現出的是只有一個結論,并且一般是由雙方當事人協商決定的權威機構出具,結論的得出并不直觀,故而可能會忽略舉證和質證這些必要的過程。綜上,要求法庭調查程序合法性是重要的必要的。
法律規定證據需經過當庭的舉證、質證等法定調查程序,但對于程序中各種種類的證據如何展示,展示到何種程度都未做明確規定。法律只對非法證據的涵義與范圍非法證據的證據能力等實體性內容作出規定,對相關證明責任的規定相對較少。尤其是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誰來承擔證明責任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成了書本上的法律,現實中難以落實。
雙方當事人無法完全了解法庭調查程序是否合法,若存在規避了法庭調查程序的證據,只有一審法官將其采納為定案的根據時,二審法院才能糾正。由于二審除要審查當事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法律適用外,還要審理一審程序是否正確②。若一審解決了雙方的實體糾紛,雙方也沒有對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提出質疑,那便存在合法性落實不到位的情況。該現象出現原因為沒有明確的監督主體,只能靠二審被動的監督,這與我們要求的證據的合法性原則不符。
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容易被忽略,往往不能及時發現。由于證據的適用等不合法而造成的冤假錯案時有發生,雖然國家加大了力度,但平反工作依然艱巨。刑事案件多是真兇落網或是被害人重新出現,才得以平反,救濟體系有待完善。上述多是實體問題,在我國這種重實體輕程序的現狀中,救濟途徑就更加缺乏。由于程序錯誤相對于實體錯誤在人們看來后果相對較輕,對于其追責就很可能產生疏忽,更有可能被輕易的“原諒”。
合法性的前提是法律有明確規定,所以應先就立法問題進行完善與細化。我國立法對于法庭調查程序合法性的證明責任沒有明確規定,我認為應完善立法,將法庭調查程序合法性的證明責任交給直接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整個審理過程的主要發生地,應承擔全部的證據都經過了出示、宣讀、詢問等舉證和質證程序的證明責任。法律應該細化對于出示、宣讀、詢問等的具體規范。人民法院居中裁判,應杜絕將規避了法庭質證程序的證據作為定案根據的現象,應該擔負起證明自己在法庭調查程序中合法性的責任。具體可由法官在形成判決之前,用書面視頻等形式對監督機關進行匯報,證明程度要達到消除合理懷疑。
監督能夠有效促進法庭審理中各類證據經過舉證、質證等法律規定的程序,能夠提高證據的證明能力,保障其合法性,促使人民法院公平公正的審理案件,提高司法機關的公信力,也可減輕二審法院的負擔。監督體系的構建首先應該明確人民檢察院為監督主體,對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進行監督,確保進入法庭的證據能夠合法有效的被使用,從而成為法官定案的根據。人民檢察院擔任監督主體,可以充分體現公、
檢、法三者之間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的關系。此外,應該細致規范監督方式與具體程序。現在法庭審理有監控錄像,能夠有效記錄整個庭審過程,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常常會出現監控故障,錄像丟失能一系列問題。監督并不能得以有效的進行,所以對于監督體制的完善也不容忽視。應該規定監督主體在場,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在庭審前對監控設備進行檢測維護,并在庭審結束時要求被監督者也就是法庭調查程序合法性證明責任承擔者人民法院移交相關視頻資料。對于監督的時間也應有所規定,應該在視頻資料移交之后到案件判決形成之前,即在法官將證據作為定案依據之前完成對相關資料的審查監督。
現有的救濟途徑主要為二審,但二審的啟動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超過期限后便視為放棄,但有些程序上的失誤不能在短時間發現,事后救濟就不得不擔負起恢復實體及程序正義的責任。并且二審除審查當事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法律適用外,還需審理第一審程序運行是否正確,負擔較重。可設立專門部門在案件上訴時分辨實體錯誤與程序錯誤,進而形成兩個方面的審查。這樣可以減輕二審法院的負擔。審查的內容應包括程序錯誤于原判決結果的影響程度,若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就直接作出令其改正并公示的處理,若由于程序錯誤而導致的判決結果有重大變化的,則對其實體和程序兩方面重新進行審查。對由法庭調查程序錯誤導致的冤假錯案,應該進行追責,首先明確追責的對象即法官,沒有盡到證明自己審理過程的合法性的義務,除此之外,還應該對監督機關即檢察院進行追責。
保證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是相對薄弱的一個環節。其規定也相對較少,不夠完善。本文以鑒定報告為例闡明了規定法庭調查程序合法性的重要意義,并從事前如何要求合法,事中如何監督,以及事后如何救濟追責三個方面對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從而更好的保證法庭調查程序的合法性,使證據得以更規范的使用。
[ 注 釋 ]
①何家弘,劉品新.證據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16.
②王學棉,蒲一葦,郭小冬.民事訴訟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77頁.
[ 參 考 文 獻 ]
[1]陳瑞華.鑒定意見的審查判斷問題[J].中國司法鑒定,2011,05:1-6.
[2]萬旭.法外證據、超法證據與檢察環節證據合法性審查[J].證據科學,2016,02:208-222.
[3]陳治陽.從刑事錯案角度探討證據的合法性[J].商,2016,22:251-252.
[4]謝彤.對錯案追責制度的思考——兼評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J].法制博覽,2016,14:88-89.
[5]蘇青.鑒定意見概念之比較與界定[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01:1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