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笑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黑龍江大學國際法學教授王曉玲老師認為:“國際私法是以涉外的民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沖突規范為最基本規范,同時包括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避免或者消除法律沖突的國際統一實體規范,以及國際民商事程序規范,強制性規定在內的三級學科。”事實上這一觀點首先由劉煥省提出,后王老師加以理解,又提出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國際私法的研究生,筆者贊同這一觀點,因為國際私法以其調整方法之列舉式定義,更能表明國際私法作用之廣泛。即除沖突規范與實體規范外,國際私法的其他調整方法也能在現實生活中被實際應用到,且相互連接,共同解決案件糾紛。與此同時筆者認為國際私法不同于國際公法與國內民法,因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涉獵于涉外民商事關系,且其調整對象當然的含有涉外因素和專注于解決民商類糾紛。
姚梅鎮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交往中關于商品的生產、合資合作法與流通、國際貿易法與資本和技術移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投資法與結算、國際金融法與稅收、國際稅法等法律關系與國際經濟組織的法規與法制的總稱。”[1]筆者認為,這一概念涵蓋了國際經濟交往中大多數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包括了關于國際經濟組織的相應法規與制度,非常之全面。從這一定義可看出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不包括涉外民事關系,但是包含涉外商事關系,這就與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在涉外商事領域難以區分,也是多年來國際法領域的難題。
關于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問題,有學者這樣表述“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從最初的婚姻家庭,物權,行為能力等,到后來的國際票據,國際信托等”[2]。張仲佰等學者認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可以說是國際民事關系,從一個國際角度來講,就是涉外民事關系”[3]。筆者認為將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定義為涉外民商事關系是恰到好處的,將其定義為“國際”民事關系,不如“涉外”民商事關系,從國際法角度講,“涉外”一詞更能直接清晰的指明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而“國際”一詞包含內容之多,且更多的出現在國際公法的相關概念里,不適合用作國際私法的定義;而國際私法從最初調整的簡單民事關系,例如婚姻家庭等,擴展到后來的商事關系,將其調整對象定義為涉外的“民商事關系”,更能體現國際私法的現階段作用,與其發展進度。
事實上,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其調整對象的區別上,也是多年來國際法學家們研究的方向之一,首先從國際經濟法所調整對象的主體上講,筆者認為不限于國際法主體,國際法主體只包括國家及政府間國際組織,如果限于國際法主體,毫無疑問的限制了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而且我們不能從主體方面定義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其次從客體方面釋義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筆者認為包括國際經濟管理關系,國際貨物流轉關系和國際稅務等其他國際經濟交流關系等,經濟管理關系無疑是經過公權力調整的,但是商品流轉關系就涉及很多方面,且與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問題相沖突。當然也有很多學者們反對上述的定義,他們認為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僅僅包括經濟管理關系,筆者認為這樣的表述又太過狹窄,畢竟一些國際貨物流轉等國際關系仍需國際經濟法調整。而謝石松提出來一個很有深意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各平等的國際公法主體之間在國際社會,政治,軍事,外交等的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種橫向的平等關系。和各個國家及國際社會在國際交往中為干預,控制和管理國際經濟生活而形成的縱向的管理關系。”[4]基于此觀點,王曉玲老師進一步主張:所謂國際經濟關系是指經過公權力調整的涉外民商事關系所形成的縱向財產關系[5]。剖析學者們這樣詳細的闡述,筆者為了區分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這樣總結: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即平等主體之間相互交流所形成橫向的涉外民商事關系,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即國際法主體之間交流所形成的橫向的平等關系以及經公權力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商品流轉所形成的縱向涉外商事關系。從此定義可見,首先在主體上,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都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流,然而國際經濟法也調整國際法主體之間的交流,這是國際私法所不能調整的;其次從客體上講,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都調整涉外商事關系,國際私法可調整涉外民事關系,這是國際經濟法所不能調整的,由此可見,在涉外商事領域,國私與國經的調整對象有所沖突。
撂荒這一概念,是國際法學教授王曉玲老師提出,其認為所謂撂荒是指對于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共同調整的涉外民商事關系,由于國際經濟法不承認沖突規范,導致案件無法審理下去的情況。[6]但是在國際私法中即不會出現撂荒情況。撂荒案例(瑞士公司訴俄羅斯供貨合同案):“由于俄方未支付貨款,原告將俄方訴至俄羅斯法院,根據國際條約優先適用原則,俄羅斯法院首先適用的是瑞士和俄羅斯1991年共同加入的《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然而由于公約沒有具體的相關規定,俄羅斯法院適用了本國的沖突規范,涉外買賣合同適用賣方設立地/居住地國家法,在本案中即為瑞士實體法。”[7]可見,此案例為國際商事合同糾紛,但是依據國際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優先適用國際條約,然而條約出現空白,沒有條款可適用于本糾紛案件。于是法院依據國際私法的沖突規范,找到了應該適用的法,即根據瑞士實體法作出判決。因此,國際經濟法案件中,一旦發生撂荒,我們即需適用沖突規范,但在這之前無疑浪費了相關人員的時間及精力,和資源。如果我們能在最開始就判斷出案件是屬國際經濟法調整還是國際私法調整,正確區分它們的調整對象問題,那么案件可以更迅速的解決。“橫縱論”之提出,重大意義之一就在于此。
如前文所述,“橫縱論”是由學者謝石松提出。那么在撂荒案例中,若無沖突規范指引,僅僅依靠國際經濟法的調整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國際條約中沒有
相關問題的規定,案件即進行不下去,所以正確的運用國際私法的調整方法解決實踐問題是有必要的。且沖突規范這一調整方法是國際私法獨有的,在社會實踐中又是常常被運用到,撂荒問題的存在,歸于根本即未區分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根據前文我們可以總結出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所調整的對象在商事關系范圍內有所沖突,但是根據橫縱論的提出,我們可以很快區分一個案件為國際私法所調整還是國際經濟法所調整。區分的關鍵在于此商事類案件是否為公權力所調整。經過公權力的介入,案件即為國際經濟法調整,反之,即屬于國際私法之案件。經過這樣的區分,國際商事類案件能更快的解決,相關國際貿易的發展也會加快步伐,更加的促進國際經濟交流和發展。總之,橫縱論不僅將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予以明確,同時解決了撂荒問題,多年的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調整對象不清楚問題,終于予以區分。
[ 參 考 文 獻 ]
[1]姚梅鎮.國際經濟法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40.
[2]何智慧,國際私法調整對象之剖析[J].經濟與法治,2007.1.
[3]張仲佰,趙相林.國際私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謝石松.論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J].政法論壇,2001(2).
[5]王曉玲.國際私法教學筆記,2016.
[6]王曉玲.國際私法教學筆記,2016.
[7]張麗英.國際經濟法教學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