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雪梅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在當代信息社會當中,個人信息就是一種資源,所以捕捉和獲取個人信息成為網絡平臺運營商博弈的焦點。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為不法分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提供了便利。2016年11月21日,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與封面智庫聯合發布的《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報告保護》指出,當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嚴重,并且大部分受害者不知如何維權。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不僅會影響公民正常的生活,在嚴重情況下可能給公民帶來生命和財產上的威脅。本文主要從刑事法律的角度研究如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如何形成一個以刑事法律為主的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長效機制。
個人信息被認為是一種資源,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增值性。在信息社會,人們的個人信息被各種機構廣泛收集,隨意進行交易,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動的提供了個人信息。
用刑法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有利于維護網絡安全。CNNIC2018年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在網民數量大規模增長的背景下,隨之而來的是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網絡購物成為突出表現形式。客戶在網絡購物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被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存在是潛在的,但危害卻是極大的。因此,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法律保護,有利于維護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網絡環境,配合《網絡安全法》的實施。
有利于彌補其他制裁手段的不足。民事制裁是最廣泛的法律制裁,主要是以經濟手段對行為人進行懲罰,懲處強度不大,對行為人的約束力也不大,行為人再次侵犯法益的可能性較大。行政制裁相對于民事制裁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行政制裁只在特定情況下才會起作用。刑法是保護公民權利的最堅強的后盾,在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方面,無疑可以彌補其他制裁手段的不足,發揮刑法的自身優勢,實現刑法的法益保護機能和權利保障機能。
刑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最為有效也最為活躍。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之所以個人信息被隨意泄露,是因為一些商家投機取巧,需要利用公民個人信息,所以給一些不法分子兜售個人信息提供了可趁之機。不法分子利用獲得的個人信息進行相關違反犯罪活動,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法律不僅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更是防止因個人信息的泄露造成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下游犯罪,給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造成嚴重損失,“徐玉玉案”就是典型。據統計,2015年全國電信詐騙案件高達59.9萬起。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案件,折射出來個人信息泄露嚴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缺失。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刑事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在分則第四章中。《刑法修正案(七)》通過增加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罪來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但是商家非法泄露客戶個人信息,或者利用公民個人信息進行違法犯罪的情況仍然屢見不鮮。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罪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2017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明確界定了個人信息的范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量刑標準以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所涉及的單位犯罪、數量計算規則、罰金刑使用規則等問題。刑法有利于推進個人信息保護,促進互聯網行業的長足發展。
一是犯罪行為方式規定過于狹窄。《刑法修正案(九)》規定了“販賣、提供、取得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但是這些上游犯罪往往為犯罪分子實施下游犯罪提供了機會,犯罪分子利用掌握的個人信息實施各種犯罪活動,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針對個人信息的犯罪的方式、手段應該采取擴大解釋原則,拓寬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
二是雖然在我國刑法當中明確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但是法條的規定不夠具體,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這樣必然不能全面的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但是從歷史定位的角度肯定該《解釋》,如何解決權利保護與新聞自由之間的固有沖突、如何解決權利保護過程中的企業之間的正常信息交換與侵權行為之間的沖突、如何保護在權利保護過程中因正常交流所涉及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等等相關問題。
三是起訴模式單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僅會給公民個人帶來損害,而且在嚴重情況下,會造成不利的社會影響。因此我國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訴訟活動主要采取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方式進行。
(一)日本于2003年頒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對公民個人信息最直接的刑事保護。該法確立了保護個人信息的基本法制、基本理念和基本的方針、政策,制約了企事業單位,平衡了信息利用和信息保護之間的關系。該法還規定了公民可以就企事業單位泄露其信息采取民事制裁方式。日本《刑法典》中開拆書信罪、泄露秘密罪以及毀棄私用文書等罪名采取自訴的方法。
(二)美國對個人隱私權的立法體系是比較完善的,于1947年通過的《隱私權法》,是世界上較早的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法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美國又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完善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美國采取“行業自律模式”,即通過商業機構的自我約束來平衡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和促進信息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在起訴模式上,我國刑法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規定是公訴方式,但我國可以吸取日本的做
法,對部分罪名可以采取自訴的方式。這樣既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又有利于發揮公民的自主性。
(二)制定一部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納入一部專門的部門法。這樣可以避免刑法這一種保護模式的單一性,實現對個人信息更全面的保護。
互聯網的普及,使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不斷增加,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下游犯罪。我國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處于發展和完善之中,不足之處不止本文所提到的內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做出了很大貢獻,本文只是對一些問題進行粗略的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我國能夠建立一個保護個人信息的長效機制,能夠有效打擊犯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 參 考 文 獻 ]
[1]廖宇羿.我國個人信息保護范圍界定——兼論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的區分[J].社會科學研究,2016(02).
[2]楊曉嬌.實名制環境下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重構[J].科技與法律,2014(06).
[3]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