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君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監護是成年監護的上位概念,是針對無法獨立參與社會交易和欠缺生活能力的人設定的輔助與保護機制。《民法總則》頒布之前,我國根據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區別,將監護分為“未成年人監護”和“精神病人監護”。2017年,隨著《民法總則》的出臺,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成年監護制度。
成年人監護,其概念可從廣義狹義兩個角度予以界定。廣義的成年人監護,包含了一切不能靠自力處理事務,需要協助的成年人。狹義的成年人監護,僅包含了由于意識障礙等原因,無法依自力處理事務的成年人。筆者認為,本文所研究的《民法總則》中的成年監護,是一個較大范疇的概念,宜從廣義的角度予以定義。
1987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通則》中,十六條至十九條確立了我國的監護制度。法條中,將被監護人區分為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對于非精神病的成年人是否需要監護,并未提及。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頒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專門針對老年人制定的,旨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規范。2012年12月,立法機關對該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26條,明文規定了我國老年監護制度,這為我國《民法總則》中成年監護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立法借鑒。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6條中,包括如下兩部分內容:第一,確定了老年人的意定監護。法條中明確了,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老年人,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確定監護人,有權與其確定的監護人(可以是老人的近親屬,也可以是與之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簽訂監護協議。當老人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需要監護時,意定監護人按照監護協議,對老人(即被監護人)實施監護。26條的上述規則,為《民法總則》中,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第二,確定了老年人法定監護以及指定監護。法律規定,未事先通過意定監護確定監護人的老年人,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依法也應當適用監護制度,監護人的確定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即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上述修訂,為我國《民法總則》中成年人監護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藍本,積累了經驗。在此基礎上,2017年實施的《民法總則》,對成年監護制度進行了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的改革。
《民法總則》對成年監護制度的改革,首先確定了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即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法條中強調,要按照被監護人自身意愿確定監護人,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若被監護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辨認自己行為的,由誰作為其監護人,應征求被監護人意見。第二,若被監護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有認知障礙的,須向其提供容易認知的信息,并對該信息加以說明,幫助其在取得信息時進行理解,直至形成真實意思決定。
《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指定監護人時,須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確定。第三十五條規定,監護人履行其監護職責時,也應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由此可見,指定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均以“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為原則。
1987年實施的《民法通則》中,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區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成年人中,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均被限定在精神病人這個范疇。換言之,未被認定為精神病人的成年人,無論其辨認能力如何,均無法被認定為限制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而,無法成為被監護人。《民法總則》的出臺,對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標準進行了改革,將精神病人這個限定范圍拿掉。即,對于成年人,不論基于什么原因,只要完全不能辨認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的,便可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基于民事行為能力標準的改革,被監護人范圍也隨之改變。由《民法通則》中僅對精神病人保護的成年監護,改革為《民法總則》中全覆蓋的成年監護。如此以來,就將無法辨認或無法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非精神病人,諸如植物人、老年癡呆患者等,納入被監護人范疇,依法受到法律的保護。
隨著被監護人范圍的擴張,監護類型也有了新的突破。《民法總則》中借鑒《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確定了成年意定監護制度,明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協商確定監護人,該監護人在其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 參 考 文 獻 ]
[1]楊立新.我國<民法總則>成年監護制度改革之得失[J].貴州黨校學報,2017(3).
[2]李世剛.<民法總則>關于“監護”規定的釋評[J].法律適用,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