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嵐
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信訪制度是我國的特色制度,我國2005年頒布的《信訪條例》第二條規定了信訪的基本含義:“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它甚至包括了司法意義上的申訴、向紀檢監察部門的投訴等各種向國家權力機關尋求公正的行為”[1]。
信訪的憲法淵源是政府與人民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基層信息,諦聽群眾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監督的有效渠道。它是一種信息反饋機制,是群眾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是除法律手段之外的又一種可期待的辦法,是民主監督的合法形式,是重要的民主機制。我國對信訪案件終結制度作出規定,一旦認定信訪終結,則任何國家機關對該信訪案件不再受理的工作機制。當前狀況,信訪數量居高不下,疑難案件積壓難了,非正常上訪大行其道[2]。結合我國的復雜國情,筆者認為當前我國信訪案件終結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效力不足、操作難度大、法律規定不完善、人情色彩濃厚、處理結果效用不足、參照適用性低。對于我國現有信訪案件終結制度存在的不足,筆者提出了以下的設想:
第一,彌補法律、制度的缺位。
1.確立信訪案件終結制度的憲法依據及法律地位。信訪制度有憲法第四十一條的支撐,但憲法以及其他法律對終結制度的規定是“缺位”的,因此具體實施起來顯得盲目,易起沖突,事倍功半且權威性不夠。要使終結制度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首先應確定它的憲法淵源,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還要確立它的法律地位,才能使信訪終結活動行之有效。
2.明確信訪終結的范圍。作此規定時要依據信訪以及信訪案件終結制度的性質、目的,決不能以犧牲民權來提高行政效率,也不能生硬地攔截,隔斷了中央與地方的信息反饋通道。
3.賦予信訪部門充分的權力,并從整體把握,從全局角度立法,形成體系,做到權責一致,信訪部門與其他部門權責不起沖突。
第二,規范信訪事項程序,凸顯程序正義的核心價值。只注重實體正義,易被信訪人以及接訪人的主觀情緒左右,不僅會使接訪人不堪重負,所得出的結果也往往根基不穩,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外觀的正義,又稱“看得見的正義”,不僅能保障實體正義,還使處理結果容易被信訪人理解和接受,因此,也減少了信訪案件的數量。
第三,“上帝視角”總攬協調全局。我設想由全國人大機關總的來規定整個信訪制度,可以適用于所有信訪部門,訴訪分離,權責不重復、不沖突,再由基層據此做出詳細的規定,保證整個信訪過程通暢無阻。
第四,將案件結果系統化,提高參照適用性。信訪案件多為群眾抒發不滿情緒,案件類型也大致可歸納為幾類。處理結果的規范化、制度化,即大家都如此,沖破這個規定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這在心理層面上讓信訪人接受并停止無休止的上訪。
第五,嚴格遵循“逐級上訪、分級受理”工作原則,是保障信訪終結實施的重要條件。只有如此,才不會形成中央與地方“倒金字塔”式的非正常格局,才不會出現地方政府“朝令夕改”、“效力作廢”的情況。
第六,建設信訪問題的導出機制。比如,暢通信息雙向傳遞路徑,中央體察地方實情,地方政府主動匯報相關情況。或者,對群眾進行“信訪權用盡”內涵的教育。再如,利用公益組織、人大代表等力量對信訪人心理進行疏導,從根源上消除信訪者再度上訪的意圖。信訪問題只有具備出口,信訪終結制度才不會不堪重負,平衡地“吞吐,”才能讓其長久地發揮正常的效用。
第七,充分發揮人大機關與人大代表的職能。如果說“信訪代理制”、“人民調解工作室機制”是在點上發揮應對信訪矛盾作用的話,那么人大機關及人大代表則可以在線上推動信訪矛盾的消解。人大應充分發揮自身優點和優勢,主動融入社會工作大局,暢通信訪渠道,促進矛盾化解。
總之,信訪制度是我國的特色制度,復雜的國情使它具有繼續存在的價值。可以說,信訪制度以及信訪案件終結制度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劑“神藥”,來解決我國的現存問題,但可以預見,關于這一制度的建設,其弊端將逐步克服,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它也將會愈加完善,越來越好。這一課題仍有繼續研究的價值,仍需要研究者的步步推進,這項制度必將對于社會、民生、政府發揮更大效用,前途是光明的,我們應是充滿希望的。
[ 參 考 文 獻 ]
[1]許志永,郭玉閃,李英強.憲政視野中的信訪治理[M].北京:中國機械出版社,2009.23.
[2]張煒.公民的權利表達及其機制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