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玥玲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2017年我國農業占三產業比重為7.9%,仍然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基礎命脈。我國農業作物種類較多,分布地域廣泛,且氣候變化頻繁,故我國農業面對的風險較多。控制風險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保險。但是農業保險由于其專業性強,經營難度大等特點,在我國一直發展緩慢。而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強制保險,政策性保險,就需要通過法律制度來進行規范。使農業保險對我國農業形成有效的保障。
雖然保險事業在我國發展逐漸走向正規化,但是由于農業保險實施難度較大,發展緩慢,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我國《保險法》僅對財產保險做出了相應的法律規定,而針對農業保險而制定的《農業保險條例》則較為片面。例如規定鼓勵地方政府支持農業保險,而沒有提出具體的扶持政策。農業保險作為一種政策性保險,相關法律法規應當體現出其扶持手段,明確地方政府職責及保險公司的具體權責。如果僅僅針對保險公司的違約行為進行法律約束,那么保險公司將會消極面對農業保險,選擇規避風險,這樣以來農民實際上很難參與到農業保險中,使得農業保險制度滯后,農業得不到真正的保障。
《農業保險條例》規定政府、金融機構應當對農業保險予以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著執行不到位的情況。當前依然有很多農戶并不了解農業保險,更難通過農業保險來對自己的產業進行保障。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財產保險,經營起來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相對于其他保險難度大,風險高,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執行不到位,導致財產保險公司規避風險,疏于提供農業保險業務,導致農業保險供給不足。同時農業保險糾紛中,也存在按照一般財產保險法規執行的問題,這對于具有特殊性的農業保險顯然是不到位的,難以形成合理的保障。
《保險法》對保險業提出了監管制度,但沒有對農業保險這類政策性保險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監管。農業保險專業性強,經營難度大,將農業保險匯同一般財產保險進行監管難以監管到位。同時《農業保險條例》中規定保險公司自主經營農業保險,自負盈虧。這種保險公司較為自由的經營模式,使得農業保險的經營難以得到監管,政府無法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也難以對農業保險糾紛進行管控。
伴隨著我國保險事業的發展,《保險法》也在逐步改善,但針對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制度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因此改善農業保險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以便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農業保險經營難度大,專業性強,僅憑市場的自我調節是無法良好運作的,需要強有力而具有針對性的配套法律予以支撐。在現有《保險法》及相關條例的基礎上,還須明確保險機構和地方政府的權責,列明地方政府具體扶持責任,對疏于支持農業保險事業的機構予以相關懲罰機制。對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業務制定配套法律條款,這些條款應適用于農業保險業務,而不僅籠統的將農業保險納入財產保險。做到讓農業保險業務有法可依,農民能放心參與農業保險,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
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政策性,即使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如果得不到執行也會使農業保險受限,限制農業發展,因此應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首先地方政府應當落實自身的扶持責任,將對農業保險的支持落實到具體的舉措,制定適應當地農業的保險經營模式。金融機構應當配合國家給予農業保險相應的補貼措施。保險機構則應當履行職責,供給適合當地的農業保險業務,與政府扶持相配合為當地農業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積極處理理賠。對在農業保險業務中疏于履行自身職責的機構應予以處罰。
作為政策性保險,對農業保險進行有力的監管尤為重要。保監會可以設立專門的農業保險監管部門,對農業保險業務實施具體的監管。對農業保險事業予以技術支持,同時對保險公司的拒保,違約等行為進行處罰,確保保險業務良好展開。同時做好宣傳工作,監督高風險的農業產業積極頭投保。地方政府則應當監督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到位,對疏于履行職責的機構進行法律制裁,同時保障農民在保險業務中的利益。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保險的保障,農業保險的良好運營則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規予以支持。因此國家,地方政府,保險機構及個人都應當履行自身責任,完善和維護農業保險法律制度,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保障農業經濟健康有序,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打好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劉小紅.我國農業保險法律制度的演進、檢討與構建[J].現代經濟探討,2015(05):69-73.
[2]李文.關于我國農業保險法律制度建設的思考[J].特區經濟,2009(0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