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玥光
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所謂的媒體平臺是指由信息技術提供技術支持的,媒介機構搭建的平臺,這種平臺旨在向其受眾提供他們所希望接收的信息。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也促使媒體平臺蓬勃發展。
“平臺型媒體”則是專業性和開放性媒體的代名詞。一方面,它繼承了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圍內較比傳統媒體而言,它能最大范圍地將信息傳遞給所有用戶,是一種開放性的內容實體。例如,國內的今日頭條,國外的Buzz Feed,都是平臺型媒體的代表。平臺型媒體則是媒體平臺的“比較級”,因其開放性、包容性、聚合性的特征,放眼未來,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的第三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許可,通過信息網絡提供權利人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
平臺型媒體中的尤其是用戶個人所提供的信息,若是涉及侵權問題,如何規制,后果由誰承擔。
2015年,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中的其二: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
平臺型媒體為將消息精準推送給用戶,依據算法獲取用戶的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喜好、瀏覽記錄及瀏覽次數等確定其身份,這一行為是否屬于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值得我們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二條第一款中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通過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地介紹自己所推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商業廣告活動,適用本法。可見,平臺型媒體靈活的廣告營銷難以界定其是否屬于廣告。
法律是以過去的規定對未來的行為加以規制,因此任何部門均具有滯后性,這是法律的本質屬性。
出臺相關法律目前來說極不現實,但可就相關部門出臺相關規定將問題明確化,比如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可加大力度將平臺型媒體的責任主體明確,并對其行為進行規范。
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為調整對象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此法的出臺暫且為有效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為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更加完善,需加快諸如《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法案起草工作,通過法律法規使個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個人信息被侵害的邊界、個人信息被侵害的方式等諸多問題明確,來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機制。
作為個體的公民,在面對非法獲取其隱私信息的機構時,形單影只,處于弱勢地位。對于肆意獲取他人信息,乃至強迫他人有償或無償提供個人信息的情況,相關法律須對此加以規制,并逐漸納入到刑法體系中來。目前刑法中的規定只是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開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對公民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制會日趨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喻國明.平臺型媒體的生成路徑與發展戰略——基于Web3.0邏輯視角的分析與考察[J].新聞與寫作,2016.
[2]許同文.媒體平臺與平臺型媒體: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轉型的進路[J].新聞界,2015.
[3]喻國明.互聯網是一種“高維”媒介——兼論“平臺型媒體”是未來媒介發展的主流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5.
[4]童園園.大數據時代下刑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D].2014.
[5]楊春雨.從網絡著作權侵權看廣電媒體版權保護——以廣東廣播電視臺為例[J].南方電視學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