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旻君 張嫣然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我國《合同法》73條規定的代位權雖然沒有明確傳達其支持“入庫規則”的觀點,但主流觀點以及司法實踐均將其作為準則;而《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20條規定則明確規定了優先受償原則,這是對傳統觀點的悖離與超越。兩個理論自身的優點、缺點均十分明確,在“優先受償原則”運行了一段時間后,有學者看到了其弊端,便提出要回歸“入庫規則”,正值《民法典》制定之際,筆者認為,“優先受償原則”更能充分發揮預期作用,所以更值得被延用。
“入庫規則”與“優先受償原則”的核心區別即是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效果歸屬于哪一方。入庫規則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后,只是增加責任財產或者避免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不適當減少,從而保證自己債權的實現;而優先受償原則則是在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重新建立有因果關系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得債權人可以直接受償次債務人償還的債務。
不置可否,入庫規則與我國的傳統觀點更契合。入庫規則更符合我國債權的相對性特征,而優先受償原則則突破了我國傳統的規范。但正如“買賣不破租賃”打破了物權的絕對優先性,使債權優先于物權一般,理論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實踐,有原則更要有例外才能既滿足大眾需要,又能更具針對性的解決個體情況。
入庫規則和優先受償規則的適用,均是以代位權的存在為前提,所以是否滿足代位權的設定目的才是判斷選擇是否正確的準則。代位權的設定旨在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而優先受償原則可以使債權人直接獲得實體利益,這一方面可以鼓勵債權人積極享受法律賦予其的代位權,另一方面又可以直接解決實際問題。《合同法》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優先受償原則的優勢又可以通過穩定交易秩序、保障債權人利益,從而鼓勵投資,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促進交易”的作用。
另外,優先受償原則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于“不告不理”的規定,而入庫規則的適用明顯超出了當事人的訴訟主張,且使得司法從被動地位變為主動地位,與我國的“不告不理原則”相背離。除此之外,入庫規則的適用易使得債務人坐享其成,這將促使債務人繼續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終而形成惡性循環,這亦是不符合立法目的的。
訴訟經濟原則是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完成訴訟任務,即盡量節省訴訟資源。而入庫規則實際只是一種保全行為,保障了責任財產的增加或者不出現不適當減少的情況,而不是直接實現債權人的債權,所以會導致債權人在行使了代位權后依然需要繼續提起給付之訴,主張自己債權的實現。一方面,在法院支持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便會審查如下條件:1.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債務是否合法2.債務人和次債務人之間是否存在合法、到期的債權債務關系3.債務人怠于行使債權的行為是否有損于債權人的利益,而當債權人再次提起訴訟,請求支持其主張時,法院需要對上述已審查的條件進行再次審查,我認為這是對我國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亦會造成當事人的訴累。另一方面,債權人提起給付之訴的前提是債務人有財產可供執行,如果債務人已經將財產處分,那么又要引入撤銷權之訴,又要牽扯出另外的第三方,由此可見,“優先受償原則”比“入庫規則”更有助于實現代位權的目的,亦更符合訴訟經濟原則。
有學者在否認“優先受償原則”時提出,“入庫規則”遵循了債權平等原則,而“優先受償原則”則打破了債權平等原則,我認為并不然。首先,債權平等的應有之義只是告訴債權人可以根據這種規則去實現預期債權,而債權能否公平的實現,并不是債權平等的應有之義,如我國是主張債權平等,卻亦存在任意清償原則。其次,我認為優先受償原則是機會公平對結果公平的取代,因程序公平又是實體公平的保障,也即是確立了利用程序法保護實體權利的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林楠.論與我國債權人代位權行使有關的入庫規則的回歸[D].南京大學,2013.4.
[4]崔建遠,韓世遠.合同法中債權人代位權制度[J].中國法學,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