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姝
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上海 201400
在大數據時代下,對個人數據進行利用的流程為:搜集→處理→交易→應用。在以上的四個階段中個人的數據信息安全均有可能受到侵犯。
大數據時代下個人數據安全必須被得到保護,這既是保護個體基本權利以及個體尊嚴的需要,也是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更是與國際立法相契合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說,在大數據時代,個人的生存除去包括個人自主的生存,也包括個人“數據”的生存,如果不對個人數據信息進行保護,那么民眾精神上可能無法安寧,個人基本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再則,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也需要良好的數據循環,當前肆意的販賣個人數據等實際上會產生惡性循環,不利于該產業的發展;最后個人數據的保護在一些國際立法內容上已經存在,我國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法律保護與世界趨勢是相符的。
當前我國關于個人數據的保護法律相對來說比較少,雖然有部分立法人員意識到“個人數據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沒有一個確定的系統的法律,關于該方面的法律條文的表現形式沒有成體系,非常分散,在多個法律規范性的文件中出現。比如說《民法通則》中第99條強調公民的姓名權,第100條強調公民的肖像權;再比如說《侵權責任法》中第30條強調所有的網絡服務不應當侵害他人的民事權益等等。這些法律法規比較零散,雖然能起到一定的效用,但仍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處。
上文可以看出我國現行民法中對個人數據保護的律條相對比較少,且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為以下三點,其一是沒有關于個人數據信息保護的民法理論基礎,因為沒有相應的理論基礎,所以當前民法中將個人數據偏向為“個人秘密”,從而影響了最終的審判活動;其二是沒有關于個人數據信息保護的民法體系,因為體系的確實導致其所規范的范疇比較狹窄,適用性不足,最終導致個人數據民法保護的實質意義落空;其三是關于個人數據信息民法保護不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從而影響到民法保護的裁判。
大數據時代下我國個人數據民法保護機制需要優化,但是在優化之時需要堅持三個原則,分別是公開與
知情原則、應用安全保護原則以及特定目的以及及時刪除原則。公開原則是指在大數據時代下,對個人數據的搜集應當遵從數據本人的意見,獲得其同意,方能進行。應用安全保護原則是個人數據信息在保護之時應當盡可能的通過應用程序設置來避免個人數據的侵害;特定目的與及時刪除原則是指對于一些超出或者是違反特定目的的個人數據信息采集活動應當被禁止,以避免個人數據被濫用。
1.確定個人數據權
民事法律的本質便是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以及對被侵害著進行的司法救濟,所以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的保護中,必須要重視個人的數據權,將“隱私權”以及“數據權”劃分來看,明確個人數據權包括什么,以為后續的司法活動奠定基礎。經分析,筆者認為個人數據應當包括數據主體不愿意被他人干涉的所有與個人私事相關的數據。更進一步來說,個人數據應當具備“獨立的民事權利”,這樣方能使個人數據權利得到最佳保護。
2.推進個人數據信息民法保護的程序性構建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問題,從現有的部分與個人數據信息保護先關的律條上來看,個人數據信息民法保護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故而在之后的優化活動中,必須要加強對個人數據信息民發放保護程序的構建,使各種活動均有一定的規則與程序,從而促進民法關于個人數據安全方面律條的完善。
3.加強個人數據源頭控制
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利用主要還是從搜集開始,所以對個人數據的來源進行法律保護十分必要。上文也分析了個人數據搜集階段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法律在該方面保護的不足,所以必須要加強對該方面數據的保護,使個人數據從源頭上就得到保護,從而使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盡量降低,達到對個人數據進行保護的效果。
本文是對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民法保護問題進行的探究,文章在概述了個人數據的相關理論之后對當前我國個人數據保護情況進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以期為相關立法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其中進行探究,以使我國個人數據保護的相關法律更加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陳如炮.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之私權保護路徑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6.
[2]馬力.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西南政法大學,2016.
[3]孫鵬.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構建[D].華東政法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