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萌
西北大學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構成非法拘禁罪的債務包括合法之債和非法之債,但是司法解釋中對這里的“非法債務”種類采用列舉方式表述,對于許多債務并未作明確規定,給司法實踐帶來諸多不便。由于債務的任意性和多樣性,我國法律對此又沒有詳盡的規定,使其成為刑法中犯罪構成要件的重要部分,導致理論和實務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索債型非法拘禁行為,是指行為人采取拘禁、扣押、捆綁等非法的強制手段剝奪他人人身自由以索取債務的行為。
刑法第238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為索取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通過法律規定可知,在我國索債型非法拘禁行為不是一項如綁架罪、搶劫罪一樣的獨立罪名,而僅僅是非法拘禁罪的特殊表現形式。
合法債務是指在當事人間存在著有充足證據能夠證明的合法債權債務關系。刑法第238條第3款規定中的“債務”,當然可以理解為合法債務。行為人因生活中的正常民商事活動產生的債權債務糾紛而采用極端手段非法拘禁、扣押他人,希望借此實現自己的合法債權,屬于通過非法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具備了相應的犯罪構成,轉化為刑事案件,屬于比較典型的索債型非法拘禁罪,應當以非法拘禁罪定罪量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為索取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拘禁他人行為如何定罪問題的解釋》,“行為人為索取高利貸、賭債等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定罪處罰。
盡管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并不受法律保護,但卻是客觀存在的,行為人出于這一原因非法拘禁債務人,迫使其償還債務,與綁架勒索罪不同。刑法將索債型非法拘禁罪規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中,可見其立法本意并不是對債權予以特殊保護,而是在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當事人之間在客觀上存在債權債務關系,且該行為對被害人的安全造成了嚴重的侵害,因此將索取非法債務而實施非法拘禁的行為認定為非法拘禁罪是符合刑法罪刑相適應原則和其立法原意的。
如果當事人之間的確存在有充足證據加以證明的債權債務關系,但行為人非法拘禁債務人后,索要的財物數額超過了實際債務數額,對這種行為的定性應結合具體情形分析。
對于該行為的定性主要考慮的是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其主觀目的主要體現在索要財物數額與實際債務數額的差價上。對于差價,不僅要考慮超額部分的絕對數額,還應考量因案件的具體情況不同而產生的合理超額,如債務中本金的合理利息及其收益等。若行為人索取的數額與實際債務數額相差不大,說明行為人只是對債務的數額、范圍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其主觀上的目的仍是索取債務,其行為仍符合非法拘禁罪的構成;若行為人索取的數額遠超實際,此時他的主觀目的產生了質的變化,即非法占有,主觀惡性更大,同時觸犯了非法拘禁罪和綁架罪。根據刑法罪數理論,這種行為屬于想象競合犯,應當從一重罪處斷,成立綁架罪。
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債權債務關系,行為人的利益確實受到了侵害,其損失與被害人本無直接因果關系,但行為人誤認為與被害人存在債權債務關系,為了索債,非法拘禁被害人。一般認為,這是行為人的事實認識錯誤,應重視其主觀心態,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定罪量刑。若行為人在主觀上僅僅是想要索債,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則其主觀惡性較小,根據其主觀目的只能以非法拘禁罪定罪論處,且在大多司法實踐中也是如此處理的。
司法實踐中,債權人由于一些原因,在確立債權債務關系時并沒有訂立書面憑證,僅采用了口頭協議等方式。此時不能草率地認為,由于證據不足,行為人為索取難以查清的債務而實施非法拘禁行為就不構成非法拘禁罪。索債型非法拘禁罪僅要求行為人主觀上為了索債,而不是敲詐勒索,此時行為人是在實現自己所理解的債權,并不是意圖非法占有他人的財物,因此雖然很難查清債權債務關系存在與否,但是考慮到行為人主觀想法,也宜以非法拘禁罪論處。
索債型非法拘禁案件日益增多,由于案件事實紛繁復雜,而法律規定又不甚明確,導致司法實踐中對此類案件的定性存在不小的差異。對于其中債務的認定應當充分考慮行為人主觀目的與客觀行為的聯系,結合實際,符合刑法罪責刑相統一的原則。
[ 參 考 文 獻 ]
[1]黃麗勤.索債型非法拘禁條件的定性分析[J].法學,2012(4):146.
[2]裴鐘彧,劉根娣.索債型非法拘禁罪的司法認定[J].法治論壇,200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