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耀 封涌順 張殿棟
臨沂大學法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盡管我國規定了小額訴訟程序,為司法公眾化、節約司法資源、促進民事糾紛及時解決提供了有效途徑,然而,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并未為當事人提供小額訴訟的程序選擇權,即只要是符合小額訴訟程序范圍的,就應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盡管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二百八十一條規定了“當事人對按照小額訴訟案件審理有異議的,應當在開庭前提出。人民法院經審查,異議成立的,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審理;異議不成立的,告知當事人,并記入筆錄。”對異議的審查,仍然是由原審法院進行,可見,在符合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當事人并不能自由選擇是否啟用小額訴訟程序。
然而,與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相比,小額訴訟程序為追求司法效率是以犧牲部分當事人訴訟權利為代價的,小額訴訟程序在證明規則、律師參與等方面具有不同,其中,對小額訴訟一審終審的規定,客觀上限制了當事人上訴權的行使。通常地,根據國家的義務和公民的權利推定,國家有義務保障公民訴訟權利的實現,而小額訴訟程序很明顯的犧牲了部分公民的訴訟權利,因此,小額訴訟的選擇與否,應當取決于當事人的合意而不應作出法律強制規定,同時,出于對法律平等性的原理的考慮,對標的額較小的案件強制適用會犧牲部分訴訟權利的制度缺乏對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的尊重,因此說對于小額訴訟來說,一般認為是不可或缺的制度設計之一就是保證當事人享有在少額訴訟程序與普通訴訟程序之間進行選擇的機會。這種機會的提供意味著少額訴訟制度仍然必須以存在著普通訴訟慎重的程序保障作為前提,當事人可以在自己希望實現的訴訟權利與打算付出的成本之間,以及可能獲得的程序保障與簡易、迅速、低廉的糾紛處理之間進行衡量,并對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小額訴訟的適用與否,應當出于當事人的合意。
盡管小額訴訟程序的強制適用有悖于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當事人能夠濫用其權利擠占司法資源,出于兼顧司法效率的考慮,應當將當事人對于簡單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選擇權限制于簡易程序和小額程序之間,即符合小額程序的民事案件,應該根據當事人的合意選擇簡易程序或者小額程序。這一方面尊重了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避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遭到損害,另一方面,防止了當事人濫用程序選擇權,惡意將簡單民事案件轉入普通程序以拖延訴訟,節約了司法資源。同時,這一設計也盡可能的能夠與我國的立法現狀相結合。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中對小額訴訟案件實行一審終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事人的上訴權,而上訴權作為公民重要的訴訟權利,對于當事人來說,是維護其合法利益的重要方式,因此說所有上訴的理由都在于人類的認識可能發生錯誤。每一個裁判都可能不正確,或者大多被敗訴方認為不正確。因此,上訴是為了維護當事人通過對他們更有利的裁判取代對他們不利的裁判的合法利益。
盡管小額訴訟案件涉案標的較小,但是法官在裁判案件的過程中不能保證所有案件都得到準確的裁判,以案情簡單標的較小為由推定一審終審便能得到準確的裁判結果是顯然有悖于司法實踐規律的,因此上訴權的限制對于司法公正價值的實現造成了阻礙,加之在我國當事人的上訴率較高的情況,采取小額訴訟可能缺乏當事人的理解、認同感較低,以標的大小衡量是否采取小額訴訟程序,更可能加劇以標的額大小衡量訴訟權利的誤解,不但不能促進司法公眾化,反而容易進一步的加劇了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
依據當前的法律規定,當前小額訴訟當事人的救濟,主要地是通過申請法院再審或者由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然而,再審程序所需要大量的司法資源,這顯然是與設立小額訴訟的目的相悖的,加之再審程序作為一種特殊的司法救濟程序,具有再審事由的限制,再審救濟難以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利益。
因此,對于小額訴訟,參考國外設計,在英美法系國家主要采取動議和特殊上訴的方式,而在大陸法系的國家中,日本采用的是裁判異議,即將訴訟限定在原審級范圍以內,采用程序制度更為完整的程序重新進行審理,在我國的臺灣地區,也采取了類似日本的制度設計,可見,為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兼顧小額訴訟的便捷特點,可以采取類似日本的裁判異議制度,由原審級的法院進行審理節約了司法資源,采取更完整的程序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同時,也應當對異議事由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防止濫用異議拖延訴訟。
[ 參 考 文 獻 ]
[1]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13.
[2]王亞新.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