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蕓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研讀《反壟斷法》十五條的規定,不難發現經營者負雙重舉證責任,第一步證明自己所達成的協議屬于法條五種情況之一,第二步證明這份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并且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第二步證明里面,還蘊藏著兩層證明。第一步證明要求經營者對達成的協議,向合理增強自身競爭或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等正當理由上靠攏,第二步中的第一層還要對相關市場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搜集和統計,考慮相關市場的結構情況、競爭狀況、市場變化情況、行業情況等綜合因素,列出他的市場份額和交易量來證明不會限制競爭,負有舉證責任的經營者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進一步證明消費者能夠分享這份協議產生的利益,利益本身就很難衡量,再前置消費者這一特殊群體,是協議達成后市場行為統一成本下降,使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降低就代表消費者受惠了呢,還是經營者因為有了協議,技術或服務得到融合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就意味著消費者獲益?
我國對壟斷協議的豁免沒有規定申報制度,而是由經營者自行判斷其協議是否符合豁免條件,注重減輕經營者程序負擔。
申報制度與直接適用都有優勢和弊端,在借鑒國外成熟的壟斷協議豁免體系下,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清晰地分析各個壟斷協議的本質特征及現實特征,把兩種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彌補直接適用制的不足,吸取事先審查制的優勢,設計以直接適用為事先審查為輔的壟斷豁免適用程序,同時完善監督機制,形成事中及事后控制,將程序的靈活性體現在不同階段。
要形成有效的事中和事后控制,可以借鑒環境法的“三同時”制度,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采取主動檢查、發現問題、查處違法行為的方式,同時廣泛接受社會舉報、啟動調查的方式,對直接適用以及進行事前申報的經營者違背法律規定、擅自修改或變相修改經備案后的協議內容,實際上產生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應及時取消其豁免資格,按《反壟斷法》法律責任部分規定進行懲戒。
壟斷協議豁免程序從形式上歸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進行管理,但是壟斷協議中涉及價格壟斷行為的,那豁免程序則歸發改委管理,但是如果壟斷案件中既涉及價格壟斷協議又涉非價格壟斷的其他壟斷協議,則會涉及到兩個部門所管的范圍,就有可能出現尺度不一的問題,無論是定性,還是量罰方面,可能會出
現爭奪或者推諉的現象。壟斷協議豁免案件,在我國這種交叉的行政權力劃分的大環境下,就有可能形成在這個部門被豁免,而在另外一個部門有可能不被豁免的情況。所以壟斷協議分歸多個部門管理在形式上好象能夠體現專業的分管的精神,但是在實質上會分散執法力量,加大執法成本。國務院應早下決心,發揚鐵血手腕的精神,盡早將三個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機構。
“基于市場競爭的動態多變性,以及壟斷協議行為的復雜性,過細的立法反而可能導致立法適應性差、僵化、不合理”,①要留給反壟斷機構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反壟斷機構也可以根據協議本身情況,區分普通和特殊情況對待,對直接適用制下的豁免進行事后控制或在特別情況下實行事先審查制時,對于那些涉案金額較小、影響面較窄、事實清楚、依據充分的,可以引入簡易程序,在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上設定簡易程序的審查與決定期限、審查方式(如采用書面審、電子審)等內容。這樣既可以保證經營者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又可以提高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辦事效率,經濟效率與行政效率齊頭并進。
在《反壟斷法》第44條中規定構成壟斷行為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同理,那壟斷協議能夠被豁免的,同樣也應當依法作出處理決定,并且必須向社會公布,一般壟斷協議豁免被調查,在調查結束后,如果能夠判斷壟斷協議達到了豁免的條件,彰顯法律對于遵守法律的經營者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時壟斷協議被豁免向社會公開,體現了重大事情面前尊重社會大眾的知情權,也提醒那些以為能僥幸獲得壟斷協議豁免的經營者,應該能夠正確對待豁免的條件和因素。
壟斷協議豁免是反壟斷法適用除外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要使“壟斷協議豁免制度在反壟斷時,防止因過度競爭或者盲目競爭,而損害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運用競爭的活力抵制壟斷的停滯性,利用壟斷的組織性克服競爭的無序性,真正實現有效競爭”②,需要考慮我國經濟現行發展階段的錯綜復雜情況,從我國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出發,完善立法,加強反壟斷機構之間的協作可塑性。
[ 注 釋 ]
①王長秋.我國<反壟斷法>“壟斷協議”解析[J].法學雜志,2008(1).
②王先林.競爭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