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gestiges eigentum”,其原意均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智慧(財產)所有權”。在國內,法學領域以前采納“智力成果權”說,在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后,我國才采納“知識產權”一詞,其才被正式使用,從此以后我國正式開始使用“知識產權”一詞。
針對知識產權的含義,在我們國家的學術領域的學者們有很多不一樣的看法,他們對此爭論比較多,存在很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應該依據其范圍理解它的概念,而一些學者則覺得應該用概括的方法對其進行概述。我國學者劉春田則認為“根據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與工商業的標記依據法律而產生的權利的統稱就是知識產權”,他認為這就是知識產權的含義,并且,我國的《民法通則》采用的也就是這個定義。因此,我們可以將人們基于創造而產生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所依據法律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稱之為知識產權,它主要包括的內容有著作權、專利權以及商標權。
智力成果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它的本質就是客體所具有的非物質性。知識產權和一些相關的權利在本質上的不一樣,主要是體現在權利的客體,也就是智力成果具有的非物質性這一特點。這一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精神產品;2.智力成果是不依賴于特定的載體存在的;3.知識產權在轉讓的時候標的與客體會相互分離。
1.專有性
專有性是知識產權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和所有權相同,它也具有絕對性與排斥性兩個特征。它的專有性特征一般在四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獨占權是由知識產權權利人所獨立擁有的,權利人的權利依據法律是享有保障的;其次,在知識產品屬于同一項的情況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同一屬性的知識產權是不能夠同時存在的;再次,知識產權一般是針對那些對知識產品實施不法的仿制、假冒或者剽竊的非專有人具有排他性。第四,知識產權的獨占性是相對的。
2.地域性
知識產權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它只有有限的空間效力,主要體現為其嚴密的領土性,效力只發生于本國的境內,這一特性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它受地域的限制。地域性指的是依據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知識產權法所獲得的知識產權的效力僅僅限于本國的境內,它不對外產生域外效力。[1]因為智力成果所特有的非物質性,權利人不能對此有實質性的擁有,所以,它是沒有辦法像有體財產一樣由于占有而可以進行“權利類推”,從而使知識產權能夠在領域之外也得到保障,因此,它僅僅能夠在本國的領域之內才可以發生法律效力。[2]
3.時間性
知識產權又具有時間性這一特點。這個特點主要體現為其僅在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內接受保障,如果過了法律規定的這個時間,這個權利即自動消滅,其就會變成由全體社會所擁有的共同財富,由所有人們共同使用。[3]知識產權所具有的時間性,不僅推動了國際上科學文化的發展,同時也鼓舞了智力成果的公開。
綜上所述,從知識產權的概念和基本特點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來,知識產權屬于民事權利。知識產權的本質是其客體即智力成果的非物質性或者無形性,它的三個主要特點為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然而它的意義不是絕對的,而只是相對的。在民事權利制度體系中,知識產權的客體是無形的精神財富或者知識產品,這也是它與那些傳統的財產所有權不一樣的一個重要因素。知識是被個人創作的,國家賦予這種智力成果以法律保護的“權利”的性質,是因為這種知識不僅能夠產生精神財富還能創造物質財富,從而滿足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
因此,知識產權是具有新形式存在的民事權利,它是以傳統物權、債權、人身權為基礎而形成的一類新型的民事權利,和傳統的民事權利對比,它有很多不一樣的特性,和財產所有權的無形財產權也是有區別的。
[ 參 考 文 獻 ]
[1]陳德清,劉安華.知識產權教育簡明讀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周維德.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石肖然.論域名沖突的法律規制——以新網絡技術發展為背景[J].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