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朝茜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①因此,刑事司法鑒定則是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刑事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司法鑒定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是縱觀近幾年來我國的冤假錯案,司法鑒定中往往存在著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理應鑒定卻沒有鑒定。很多冤假錯案中都存在著司法鑒定時相關人員草率地將一些至關重要的證據忽略而不做鑒定,比如在佘祥林案中,理應鑒定無名女尸的DNA,判斷是否是佘祥林的妻子,但當時只靠家屬肉眼辨認,導致了佘祥林無辜入獄。
2.鑒定錯誤。在許多刑事錯案中,出現了運用科學技術和專業知識鑒定出的結果與真實案件不相符合的情形,比如杜培武案中,用測謊儀鑒定出了杜培武說了謊,但其實他并未說謊。石東玉案中,被害人血型為AB型,鑒定結果卻為A型。
3.鑒定準確,被警方忽略。許多鑒定結果準確的案件,往往由于警方先入為主的片面取證而將其歸入無效證據。比如于英生案中,被害人身上遺留的DNA不是于英生的,卻被警方忽略。這種“視而不見”或者說是“見而不視”的行為也是導致錯案發生的原因。
4.鑒定意見誤用。鑒定意見的誤用主要表現在錯誤釆信不確定的鑒定意見、種屬認定誤讀為同一認定兩個方面。首先即使是“證據之王”DNA,其檢測得出的匹配概率也達不到百分之百。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很多偵查人員就會不自覺的將種屬認定用作同一認定,導致事實認定誤差。
1.主觀原因。首先由于司法人員有罪推定的司法觀念,使得處于刑事訴訟過程中的被追訴人未經法院依法判決有罪,卻被直接推定為實際犯罪人。其次,司法人員習慣將言辭證據作為斷案的主要依據。最后,偵查機關對“限期破案”“命案必破”的誤讀也導致了處理案件急功近利,模糊案件事實,導致更多冤假錯案。
2.客觀原因。刑事錯案的司法鑒定除了受上述四種主觀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證據的數量和質量對案件有直接的影響。證據作為事實存在的載體,應當在數量上足夠充分,質量上清晰可靠,才能具備還原真相的能力。但在實際中,不少媒體披露的冤假錯案都存在著有罪裁判證據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局限性也導致了事實與檢測結果不相符合,釀成冤案。
首先,司法人員應摒棄有罪推定的司法觀念,用理性清晰的思路對待疑難案件,發現案件疑點,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其次,要正確對待言辭證據與其他證據的關系,不輕信口供。最后,要正確對待“限期破案”“命案必破”的說法,不應將此視為壓力,更不能急功近利,只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明確自身的職責,才能還原案件的真相,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針對刑事錯案司法鑒定中證據問題,理應保證證據的數量足夠充分,證據的質量清晰可靠,不被污染,做好證據的提取和保存工作。針對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相關人員也應該正確對待科學技術,不能盲目遵崇。
本文對刑事錯案司法鑒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所提出的建議也有較高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我也相信,隨著專家學者們對刑事錯案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刑事司法環境及司法制度將會不斷完善。
[ 注 釋 ]
①該定義來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
[ 參 考 文 獻 ]
[1]何家弘.遲到的正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2]趙琳琳.刑事冤案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3]何家弘.司法鑒定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卞建林譯.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5][蘇聯]拉·別爾金,李瑞勤譯.刑事偵查隨筆[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6]稂志誠,陳如超.中國刑事錯案中的鑒定問題——基于50例案件的實證研究[J].鑒定制.
[7]董凱.中美刑事錯案中司法鑒定致錯的比較研究[J].政法論叢,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