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寧 張偉瑋
1.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生產力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從創造的主體出發,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由科研機構或學校主導的協同創新模式、二是由企業牽頭的協同創新模式、三是由政府機構為主的協同創新模式。
高校作為知識產權主要的產出地,其重要的作用不容小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要完善產學研的創新方式,快速建立產學研創新的體系。從現實生活來看,高校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權屬方面有以下一些問題:
其一,由政府主導模式的法律規定不夠具體
各級政府會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和自身財政水平來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項目規劃,同時與各高校合作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涉及到有關的知識產權權屬問題,我國《科技進步法》進行了相關規定,不僅規定了科研人員的權利內容,還對相關權利人的義務進行了規定,保留了國家無償使用權和介入權等權利,這樣極大地打擊了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二,因約定不明確導致權屬爭議
高校與外界合作當中所訂立的協議不完善,其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常被研究機構占有,因此各高校需要草擬申報書,創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同時與相關的企業和單位加強合作,確保各方面利益及權屬分配合理均衡。
其三,職務發明的知識產權權屬規定存在漏洞
《合同法》對于職務發明的智力成果權屬問題進行了相關規定,但是實務操作中依然會有個人與單位發生權屬糾紛而無法得到法律處理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個人因自身權屬無法得到保護而產生恐懼心理,也就會降低其對于科研創造的積極性和動力。
對于上述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當中法律制度的規定
《科學進步法》當中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權屬問題的規定過于原則化,對于司法實踐無法靈活運用,因此需要適當調整其原則適用,使其趨向靈活化、實踐化。也就是說更多的尊重各方當事人的意愿,以約定優先,加之以法律原則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作為補充和保障,同時增加指導性和引導性的法律條文,對各方進行具體指導。同時,還要適當縮小國家無償使用權的使用范圍,對于使用政府撥款和專項資金進行科研創造的科研人員進行相應的鼓勵和補償,避免國家過多介入到科研人員的科研創造當中,增強二者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第二,政府應加大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資金支持
產學研發展模式對于我國來說是一項新興的創新發展模式,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過程是波動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的,但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新事物的發展初期往往不受重視和支持,因此,發展道路也會遇到坎坷和困境。在此情況下,資金支持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關鍵,同樣也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當中知識產權創造的重點,只有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一項科研成果的研究費用包括設備、資料、軟硬件等設施才能得以保障,科研人員才能更有動力進行科研創造。
第三,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由于高校是創造科研成果的主要陣地,其精力大部分投入于科研創造中,而常常忽視對自身科研成果的法律保護,因此對于高校內部建立科研管理部門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是勢在必行的。同時,引進具有專業知識產權知識的實踐經驗的人員對高校的知識產權進行嚴格審核和登記,尤其是對其新穎性進行層層把關,避免出現濫竽充數的“專利蟑螂”。此外,還要加強對高校知識產權流動的監督和審查,對知識產權轉讓進行保密協議簽訂,確定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以防權屬不明發生爭議。還要建立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確定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定時對其知識產權進行審查。最后,為了激發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還要建立獎勵機制,對于發明創造貢獻巨大的科研人員進行物質及精神的鼓勵,以使其更加投入于智力成果的創造當中。
產學研協同創新當中的知識產權權屬問題是各方合作主體關注的焦點,而高校這個特殊的權利主體,具有高產出的特點。從宏觀方面來講,政府加大對高校科研的資金支持并結合高校實際需要進行相應政策支持;同時,企業也應該對高校的相關發明創造人進行資金鼓勵和權利承認;最后,從高校自身來說,應加強對科研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加大對科研人員的培養力度,使高校產生真正的高水平的科研技術人員,而不是以利益為目的魚目混珠的。設立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管理機構,從根本上嚴格把關其知識產權的創造,并明確其知識產權權屬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Fassin,Yves strategic role of university-industry liaison of-fices.Journal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2000(2):42-160.
[2]李恒.產學研結合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1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