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月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言論自由有利于促進民主,發現真理,但過度的言論自由會給政府治理、社會秩序穩定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需要制定規章制度來限制言論自由。在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的問題中,許多學者都是從對言論自由限制的必要性和規制措施方面進行論述,但卻沒有認識到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的界限把握問題,要想保證對言論自由限制的適度性,有必要對言論自由的反限制原則進行分析,確保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權益的前提下,使公民最大限度地行使言論自由權。
在限制言論自由的同時,有必要遵從反限制原則,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避免對言論自由的過度限制。我國對于言論自由條款的界限,規定得十分模糊,沒有準確的判斷標準,究竟什么樣的行為是損害國家利益,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呢?這個界限始終都不明確,這就存在一個界限把握的問題。在美國,如果公民的言論不能即刻導致嚴重后果,政府就不能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由此可見,美國的判斷標準是“明顯而即刻”的危險。但我們國家并沒有這樣類似的規定,缺乏了對言論自由限制的判斷標準,就可能造成對言論自由的過度限制。
第二,促進法律制度的規范和完善。憲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卻無法一一針對各項法律進行詳細的規定,如果沒有嚴密的違憲審查機制,對一些權利的限制極易出現過度的現象,從而導致法律制度內容變得扭曲。為了促進法律制度的規范和完善,必須通過反限制原則對限制性法律制度進行檢驗,確保法律制度的合憲性,并且在運用過程中,使我國的法律體系不斷地趨于完善。
第三,保障自由與制度的平衡。自由在制度的約束之下,但同時也在制度的保障之下,為了達到二者的平衡,規章制度的運用需要滿足一定的原則,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性規定正是如此,必須滿足相應的反限制原則,確保言論自由的正常行使,避免受到過度限制。言論自由條款反限制原則的使用,也會潛移默化地培養社會公眾的批判精神和監督意識,為社會監督功能的發揮提供了新的動力。[1]
限制言論自由應當遵循妥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均衡性原則。
妥當性原則要求限制言論自由條款時必須符合目的的正當性和手段的契合性。限制言論自由,必須基于合理的目的,即出于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和公共道德、他人的權利和名譽(自由)、司法權威和公正、國家的經濟福利這幾個方面的目的[2]。在對言論自由做出限制時,所采用的手段或者方法應當得當,必須采取對公民權利侵害最小的方式。通常采用的限制手段有事前預防和事后追懲,無論哪種限制,都應選擇便捷合理的方式,保證手段的契合性。
必要性原則,要求在對言論自由做出限制性規定的同時,必須謹慎,需要平衡各種沖突利益,避免因微小的利益而損害言論自由。為了防止國家權力對于公民基本權利的過度約束,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必須體現保障為主,限制為輔,要求在合法的情況下,對言論自由作出最小的限制。[3]
均衡性原則是指任何限制所造成的損害都不應高于達成目的所獲得的利益。由于言論自由常常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如果其中的利益位階關系無法明確,就需要考慮所保護的利益是否值得、利益的危險程度等。[2]當對言論自由做出限制時,所造成的損害不應該超過所保護的利益。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并不是單純的為了不讓說而不讓說,而是為了保護更大的利益,限制較小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講,對言論自由的限制,要滿足反限制原則中的均衡性原則。
總之,言論的自由在推動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能成為騷擾和侮辱的借口,為了避免法律制度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過度束縛,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性規定必須滿足妥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均衡性原則,這正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在保障自由與限制自由之間做出恰當的平衡,使法律制度更加規范也使公民權利得以更好地運用。
[ 參 考 文 獻 ]
[1]肖成俊,袁俊斌.論公民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與規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5):79-84.
[2]陳小彪.言論自由的刑法邊界[D].博士學位論文.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3]齊小力.論表達自由的保障與限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