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清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內設機構的設置與檢察機關職能運行以及公信力息息相關,司改背景下內設機構在原來的基礎上精簡整合,減少橫向的機構數量,縱向一線人員有所增多。內設機構的整合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一是內設機構的名稱前后設置不一致,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披上行政化的外衣。二是設置隨機、混亂以及職能劃分不清晰或者職責交叉而影響檢察職能實現的效率。內設機構數量的減少,與之對應的工作人數也降低;并且各個部門之間的銜接、運行缺乏對應的機制。三是基層的檢察機關調整中部分地區內設機構分工過細導致內部資源消耗,上下級之間一對多的矛盾也隨之而來。四是部分地區內部機構整合并不徹底,還需要二次分配,其內部監督作用微乎其微、保障機制不配套等。
檢察官的任職需要一定的專業背景和經驗,一般來說檢察官會從下級的任職人員中選擇優秀人員作為替補,這就使基層檢察機關有能力的骨干辦案人員減少,而基層的業務繁多,造成“案多人少”問題的加劇。實踐中大部分地區對員額制度39%的規定是有所保留的,具有辦案資格的檢察官人數稀缺,使地方實際情況與人數不協調。其次向上級晉升需要一定的基層經驗,這使檢察官的年齡呈不斷增大的趨勢,檢察機關的年齡結構呈現“倒金字塔”的格局。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檢察官隊伍建設,但是員額制度使大量原本有檢察官資格的人不在具有這種資格而引發檢察官的離職熱潮,長遠來看“案多人少”的矛盾并沒有全面緩解。
檢察指令是指檢察機關上級特定的對象對下級特定的活動或者特點的人行使的權利以及發布的命令、指示,在司改前提下檢察指令體現上下級檢察官獨立與檢察一體的基本要求。在實踐履職過程中中除去證人、原告、被告方等相關人為的問題,也與司法機關不規范、不嚴謹的程序有關。一方面沒有一套健全的檢察指令程序來規范檢察機關的權力行使,當前出臺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解決的是不規范的檢察指令效果以及責任等問題;對于規范的檢察指令實體性規制并沒有明確的方案和法律。立法層面以及檢察實踐中還未制定具體完整的檢察制度,導致在落實的過程中缺乏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檢察指令普遍存在指令范圍不清晰、指令多以口頭形式作出的現象,容易模糊指令的權限、效力和追責問題。
第一要統一內設機構的名稱,當下各地機構整合的模式并不相同,但應當堅持檢察一體化的原則,在優化檢察資源配置的同時顧及到上下級銜接、運轉的問題,建立統一的檢察運轉體制。第二要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的內設機構改革,在“以權分崗、以崗定量、以量立部”的前提下按照檢察權的根本屬性分類設立檢察官崗位,以工作量和實際人數確定檢察機關的具體崗位人數。根據當地案件發生率以及實際人員、管理需求情況設置檢察機關內設機構,在39%的前提下靈活變動。第三在處理檢察機關內部監督問題上,應從分權、執法效率、質量等方面來保證對檢察權制約的時效性和有效性,避免內設機構權力的過度集中。第四按照實際情況對個別內設機構增添部門環節以及個別內設機構減少部分環節。環節過少的內設機構需要增添適當的環節加強對執法辦案的監督,而環節過多的內設機構需要減少部分環節來加強內部監督,實現檢察機關內部機構改革的目的。
各地檢察院情況不一,不能適用相同的標準,部分檢察院員額制度采用的“定額制”嚴格限制入額人數,但這種員額制并不能解決“案多人少”的現象。為此,筆者建議員額制度應避免絕對化,充分考慮到本區域的實際情況,避免過渡期的矛盾沖突;可采用相對化,適當增減檢察院的入額數。其次設置靈活的員額調配制度,每年可根據案件數量、工作人數等因素進行員額檢察官調整。
檢察指令法治化是落實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基礎,當下多數的檢察機關司法不規范行為與檢察指令的不規范有關。首先檢察指令必須要有一套健全的程序來確保其規范運行以及保障指令的作出主體、執行主體。對作出指令的一方主體來說,規范化的指令程序可以限制其權力范圍,對另一主體來說當出現上級指令明顯不符合規定或者與自己看法不同的時候可以根據指令程序來保障相關的權益,使雙方的權力收到制約。
完善檢察機關司法化是一項綜合性改革,涉及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整合、員額制度、指令銜接等多個方面的具體制度改革舉措。筆者認為在司改的背景下可以通過完善檢察機關司法化促進司法責任制的落實。
[ 參 考 文 獻 ]
[1]周道航.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的思考[J].中國檢察官,2017(4).
[2]白墨.司法改革背景下檢察指令法治化的實踐意義[J].法制博覽,2017(6).
[3]鐘曉云,吳波.員額檢察官監督制約制度研究[J].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與檢察官法修改——第十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