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心怡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關于中國法制史學科,最早可以追溯至晚清時期,隨著西學東漸與經世之學的相互交互,中國法制史學科誕生,一些學者以事實描述作為基礎,針對中國法制通史、法醫學、判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學術史資源。
在西學東漸與經世之學的交互下,促進了近現代學術分科體系的轉化,在1839年,澳門建設馬禮遜學堂,根據西方學科體系來構建了相應的課程,在后續的30多年中,學術分科理念開始得到了推廣與執行。在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學令,構建出了包括“文”、“理”、“農”、“工”、“法”、“商”、“醫”為核心的七科之學。要確立科學的地位,需要在大學中進行系統的講授,在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其中明確提出,在課程授課的第一年中,設置“掌故”,講解相關制度的嚴格;在第二年,則重點講解“法制史”。在1906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章程》中明確提出,在經學科上,應該設置中國古今歷代法制史與比較法制史課程;在文學科方面,需要設置各國法制史與中國古今歷代法制考課程;在政法科,設置中國古今歷代法制考與中國歷代刑律考課程。后來,各個法政學堂根據《征程》中的規定開設中國法制史課程。在1903年、1907年,憲法史與中國法制史課程誕生,標志著中國法制史的初步成型。
關于通史的研究,其內容包括部門法通史、中國法制通史、專題法史。關于部門法通史的研究代表,有《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歷代刑法考》、《中國監獄史》,在《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首次針對古代成文法律進行了闡述與研究,而《中國監獄史》則是近代首部關于監獄史的著作。
關于判例與案例匯編,研究最為深入的便是《刑案匯覽三編》,其時間跨度大、案件的收錄多,其內容包括《刑案匯覽》、《新增刑案匯覽》與《續增刑案匯覽》,于1834年刊行。而《續增刑案匯覽》收錄了在1821年到1850年處理的1600余件刑事案件,在《新增刑案匯覽》中,收錄了在1842年到1885年處理的291件案件,案件來源包括“說帖”、“通行”與“遵行”三個方面。
關于清代斷代史的研究,代表作有《大清律例》、《大清律例按語》、《讀例存疑》、《保甲書》、《熙朝紀政》、《刺字集》、《秋審比較條款附案》、《提牢鎖記》等。此外,《唐明律合編》是近代第一部比較法研究著作,《讀例存疑》是研究《大清律例》的集大成者。《歷代刑法考》
作為第一部刑法史著作,被視為整理中國法律史資料方面的帶有總結性的著作。
當然,作為中國法制史學科的孕育階段,晚清中國法制史學的發展也存在許多局限,如研究成果數量相對有限,涉獵范圍也相對狹小,研究領域呈現出較大的不均衡性。從研究方法看,側重于事實描述,理論闡釋不多。
關于中國法制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在《尚書》中明確記載了正史記載法制歷史,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中國法制史成為了史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但是,長期以來,中國法制史一直處于附屬復位,尚未實現獨立的構建。進入了19世紀,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關于中國法制史的架構與理論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近代法政教育開始興起,單獨設置了中國法制史課程,代表著西方學術分科體系的改革與變化,在這一階段,中國法制史開始形成,是中國法制史發展的初級階段。
在清朝末期,動蕩的政局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危機意識,眾多有識之士針對法律近代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與問題,研究的重點包括監獄、議會、官制、大清律例等,在1861年,設置了南北洋大臣與總理衙門,發揮出了經世致用的思想,為近代法制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
后來,越來越多的大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和分析,代表者有梁啟超、沈家本、薛允升等。薛允升的研究為后世奠定了基礎,沈家本則在其基礎上,突破了傳統的研究歷年,參與刑部經歷、國學基礎、清末變法修律的研究,對幾千年來的司法、立法問題進行了考察、研究。與前期的研究相比,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傳統法制史研究的代表。梁啟超的《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為中國法制史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框架,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