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桐
(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朗誦,是一種用標準的普通話,以洪亮清楚的聲音結合不同語言方式清晰的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表演藝術。通過朗誦,可以糾正發音,可以增加知識儲備能力,可以提升對語言的鑒賞能力。
在朗誦時,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然后用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聲音表達出來,同時,朗誦者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融入自己的理解,去賦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多次朗誦歌詞不僅可以提高語言鑒賞能力,標準的發音也對歌唱起到很大的幫助。
在現代漢語中,每個漢字都是單音節的音,其中包括至少一個元音(a,o,e,i,u,ü)。此外,漢語中有四種發音(ā,á,ǎ,à)使得漢語有抑揚頓挫的特別美感。何紹甲先生就曾在《漢語歌詞規律初探》這本書中,就把漢語中的四種發音用譜子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也體現了漢語漢字的旋律性。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也說明了朗讀的重要性,要想把朗讀做到規范化,首先要學好普通話,學好每個字的準確讀音。通過進行朗讀訓練,熟練掌握21個聲母,39個韻母和兒化音的讀法,吐字清楚,注意多音字,防止錯別字的發生還有注意語音語調的變化至關重要。
歌詞,被稱為可以唱的詩歌,也是文學和音樂的綜合體,它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同時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意大利著名歌唱家蘭皮爾蒂曾說過:“唱歌的嗓音是從講話發展出來的,講話和歌唱在一定意義上有一致的地方。”歌詞的押韻,就是將句子的末尾放入韻母相同的同韻字,使歌詞朗讀起來朗朗上口,著用相同的韻腳有規律的反復出現,便形成了有規律的律動,既能增加作品的流暢性,又體現了韻律美。
宋代詞家張玉田在《詞源》中說:“蓋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鍛煉,字字敲打得響,歌誦方溜,方可本色語?!焙芏喙糯浀湓娫~著作被現代人譜成了優美動聽的歌曲,比如蘇軾的詞《水調歌頭》,還有曹雪芹的《紅豆詞》等等,從原來深奧的詩詞變成了旋律優美,朗朗上口的音樂,使人們能夠更好的體會到歌詞所表達的細膩情感,同時也把詩詞普及了大眾,讓人們在歌唱中更加容易的學習了詩詞。由此可見,在歌詞中不能用生僻字,歌詞要通俗易懂,語言要優美押韻,要讓人容易學會容易記住。
歌詞也被稱作音樂文學,首先要在情感上打動人,與人形成共鳴,從而打動欣賞者,引發人的思考。歌詞中一般表現最多的是歌頌祖國,親情,和愛情,不論體現喜怒哀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情動人”。歌詞要做到語言真摯,詞中有理情更濃,情理交融的優秀歌詞作品更受歡迎。
在聲樂教學訓練中,教師要訓練學生在咬字方面的問題,聲母咬字中嘴要放松,在韻母咬字的時候,喉嚨要放空,下巴要放松,氣息要往上送,聲音要往下移,清楚的咬字要清晰有力,口型和位置不能改變。通過不斷的發聲訓練仔細體會發聲的技巧,使發聲和咬字結合到一起,產生共鳴,做到聲中有字,字中有生,掌握清晰的吐字方法會使歌唱時聲音更明亮、結實。
歌唱的收尾也要處理好吐字中的韻尾。我國的語言文字比較繁瑣,一般把同類或者韻母的音相近的韻尾歸納為十三個韻腳,也就是“十三轍”。有時歌者由于過于強調聲音音色的圓潤,氣息的深淺,共鳴的位置,而忽視了朗讀歌詞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演唱者甚至為了追求聲音的華麗而篡改了歌詞的正確發音,導致聽眾并不能完全明白此曲想表達的內容。
語感就是演唱者對歌詞的整體感受,對歌詞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而樂感則是演唱者對音樂速度,力度,旋律的把握,語感也可以說是樂感的基礎,而樂感也可以說是為語感增添了更多的表現力。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對聲樂作品的情感表達上,不光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感,離開語感,嗓音條件和樂感再好的學生都容易變成“發音機器”,所以語感和樂感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根據歌詞的情感和所表達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表演朗誦,然后把所體會到的情感融入到歌曲當中,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在演唱歌曲的時候感情更加充沛,更加飽滿。
綜上所述,要想很好的詮釋一首完整的歌曲,不光做到演唱技巧的掌控精準,節奏和歌曲抒發的情感,對歌曲的每個詞匯都要用心體會,朗讀歌詞更是必不可少。只有合適的語言技巧和對情感的正確操控,才能使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與觀眾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觀眾欣賞到更美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