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瓊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開創了近代的“印象主義”音樂。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影響力非常大的作曲家、革新家,他的作品在歐美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德彪西著名的印象主義鋼琴代表作主要有《前奏曲》和《練習曲》。德彪西偏愛全音音階,因此他最愛的六個音階都是全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音樂作品與其他作品相比顯得與眾不同,不僅旋律獨特,和弦更是給人一種奇特的感覺。也正是因為德彪西對全音音階的探索與靈活運用,才成就了他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
印象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不同,它追求的是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在藝術目標和效果上有所不同,其形式、表現手法、美學觀點、織體等都有其獨特之處,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一種音樂流派,對后來的音樂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表現主義”、“序列音樂”以及"十二音體系"等幾種音樂流派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了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1890年,德彪西開始創作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樂章。羅曼·羅蘭曾經稱贊德彪西為“偉大的夢境畫家”,正是由于他獨特的音樂風格猶如夢境般夢幻美好,德彪西所作的《月光》正是標志著他的音樂風格逐漸成型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個性逐漸滲透到音樂中的過渡性作品,其創作手法非常細膩,且是受到東方音樂的影響,在恬淡中帶有嫵媚,還有些傷感的情調,來表現出一幅靜謐宜人的意境——在空中漂浮的融融月光,照射到夜晚的所有角落,輕柔地擁抱了萬物。
樂曲的第一部分以降D大調作為開端,弱拍進,開頭的大三和弦飽滿而幽靜,兩組同樣的三度音程旋律構成高低聲部,猶如夜幕降臨后一般幽暗寧靜。演奏的時候要注意控制手指觸鍵力度,弱而不虛。節奏方面,在節拍準確的基礎上可稍加自由處理,營造出夜晚安靜神秘的氣氛。樂曲開頭的地方音色變化不明顯,但又不失層次感,以奠定朦朧靜謐的基調。緊接著調性色彩變異, 氣氛撲朔迷離, 為聽眾描繪了一幅月亮悄悄升起的畫面。第8小節開始,中聲部變得豐富,演奏的時候可比前一樂句音量以及層次感變化幅度加大,使音樂旋律更有張力。第13小節使用的和弦外音降C,頓時樂曲旋律變得更加飽滿。德彪西在作品中采用了極富特色的色彩性和聲,賦予樂曲新的生命力,生動地展示出夜風微涼中,一輪圓月升起時,四下寂靜,光影交錯的美景。從第15小節開始,連續的和弦演奏增添了樂曲的深度。這一段的演奏比較重要,承上啟下。要注意三連音和八分音符的連接自然,節奏應準確。左手的八度低音飽滿有力度。
樂曲進行到第二部分時一改第一部分安靜清幽的風格,旋律不斷加強,營造出一種非常活躍的氣氛,降三級的和聲語言讓樂曲變得變幻莫測,飄忽不定。這一段演奏要有推動力,接連幾個漸強把音樂情緒不斷向前推動,緊接著轉調為明朗的E大調,在第41小節進入樂曲的高潮,撩動人的情緒,演奏力度也是整首樂曲中最強的,觸鍵果斷飽滿。但又逐漸從高昂轉為平靜,宛如在幽暗的夜色中,月亮冉冉升起,月光在云層的籠罩下忽明忽暗,不停變換,在到達天空最高點之后,又回歸寧靜,皎潔的月光撒向昏暗的夜空,籠罩著整個大地,無比幽靜美好。43小節到48小節,三個相同旋律重復,演奏上可做變化處理。
第三部分旋律回到最初的主題,前后呼應,音樂結構更加完整,但在音樂色彩上要比第一部分較為層次感鮮明,更為明亮一些。尾聲運用了“音后音”的手法,使旋律慢慢減弱,直至最后悄然無聲,營造出一種余音繞梁、綿綿不絕的效果。仿佛進入深夜,夜色更加濃密,風聲減弱,一切聲響在夜色中逐漸被吞噬,大地重新回歸平靜,一切又恢復到最初的靜謐與安逸。
德彪西不僅僅是個音樂家,還是一個會用音樂進行藝術創作的畫家,他以旋律為畫筆,展示出他心中的美好畫卷,巧妙的運用印象派的表現手法,呈現出音樂的形象和靈魂,讓聽眾們充分展開聯想去感受、理解音樂,他的作品與古典式和浪漫式的音樂創作手法不同。他敢于沖破傳統的節奏形態,使用復雜的復合節拍或者頻繁的變換節奏是音樂更富張力,也更加捉摸不定。雖然德彪西一生的音樂作品不多,但這一特點基本貫穿了他所有的音樂作品,對后來現代主義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總之,想要演奏好這樣一首經典之作,要有坦誠安靜的心態,要有對音樂的熱愛,以及細膩的情感才可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