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云 飛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銅仁 554300)
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創辦的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是當今世上受眾面積最大、影響力最大的音樂教學法之一。其主要教育特點為:原本性、即興性、綜合性、參與性、多元性等。其中,原本性特點屬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核心特點。
奧爾夫曾經在其文章《〈學校兒童音樂教材〉—回顧與展望》中關于“原本性”這一特點,他指出:原本的音樂不應當只是單純的音樂,它還應該與語言、舞蹈、動作緊密結合起來;且人們必須自身參與其中。”
奧爾夫在以上文字敘述中,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出“原本性”音樂的重要意義所在。首先,它不單單只包含如節奏、節拍、音節、音準、旋律、和聲、曲式等基本音樂元素,更重要的是音樂行為方式的表達與體現。而這種行為方式不單單只是音樂本體的出現,還應該包括如舞蹈、美術、文學、游戲等方面在內的交叉學科綜合體、且人們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應當作為參與者參與其中的活動。其次,講求的是一種音樂教育觀念,即從最簡單、最原始的素材出發。這點原本性體現在受教者觀念、行為來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將生活中的所觀融入我們的音樂課堂,進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由舊知識、舊經驗到新知識、新經驗、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最終實現新的知識體系構建。例如詞的出發點來源于呼喚人名、數韻和簡單的兒歌。筆者認為,這一教育觀念特點,不僅適合于兒童,對于特殊兒童、成人,乃至老年人都適宜。然而,縱觀我們當下的中小學音樂課堂,忽視了“樂本體”的觀念,而更多的僅是實現了“音本體”,筆者認為,這和我們2011年修行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相違背的。
克羅齊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及文藝批評家。他將精神世界(心靈活動)和客觀現實世界等同視之,心靈活動分為認識和實踐兩類。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原本性特點的概念中,也證實了認識與實踐雙重作用的重要性。那究竟我們將如何將“原本性”特點用之于具體教學中,下面我將以歌曲《大樹媽媽》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設計片段為例,進行分析。
(一)教學對象:小學三年級
(二)教學課時:1課時
(三)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根據歌曲需要,正確的選擇打擊樂器、道具,合作表現歌曲。
(四)教學重難點:學生聯系生活,能正確的為《大樹媽媽》場景選擇打擊樂器,聽教師講述故事,學生較準確的將自己演奏的樂器與故事相結合。
(五)教學準備:ppt、圖片、木琴、報紙、三角鐵、刮鳴器等打擊樂器。
(六)教學過程
1.教師結合多媒體設計春天大森林的故事,同時用報紙搓揉聲表示風聲、口哨聲表示鳥叫聲、刮鳴器表示雨聲、高音木琴表示落葉聲等,并把歌曲貫穿在整個故事中,多次重復歌曲。
2.教師播放歌曲《大樹媽媽》,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歌曲。問題為:歌詞中出現了哪些物?學生回答:大樹媽媽、搖籃、小鳥、風、雨、小傘;
3.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自行商量選擇何種打擊樂器代表其中的某一類物并練習。同時,教師提出問題:除了以上物外,你認為還有可能會有什么樣的物也會出現。(此時,《大樹媽媽》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一直重復播放)
4.學生探討階段(此環節中,教師可以深入學生隊伍進行觀望,對于沒有思緒的組別,可以適當提示);
5.學生分組別表演階段(教師及別的組別進行觀看,并啟發學生一起探討本組表演的優點、缺點所在);
6.全體同學進行合作表演(教師作為旁白者,設計合理的故事,將各個組別的動作巧妙的連接起來,學生隨著教師的提示,慢慢疊入相應的樂器,注意:教師應該將歌曲巧妙的融合在故事中)。
筆者設計此節課的前提是:本節課為學習《大樹媽媽》的第二個課時,學生是在初步學會了歌曲的基礎上進行的打擊樂活動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旨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通過教師做范例,作出拋磚引玉之效,筆者認為,故事的設計一方面是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可以將各個事物巧妙的結合,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奧爾夫曾經所提及的“原本性”特點,將音樂和語言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過程中,歌曲重復出現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再一次復習歌曲及加深,為后面打擊樂器中歌曲演唱活動做準備。
第二個步驟,旨在讓學生再一次熟記歌詞,復習歌曲。第三個教學步驟中新問題的增設,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生活場景與音樂課堂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組別合作性學習,充分體現了“原本性”中提出了:“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2011年教育部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堂標準》中,明確提出,我們音樂課程性質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三大性質特點。作為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而不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填鴨式的教授,我們應該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參與學生的各項游戲。第四、五個教學步驟的設計,主要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為出發點。最后一個步驟,教師用故事巧妙的將各個組別的表演結合起來,是將局部化為一個整體,實現了人人參與之功效。
在筆者實踐調研中,發現當下眾多音樂課堂忽視了本身所具有了課程價值所在,多數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以便達到“學會歌曲”為目的。殊不知,在實踐的過程中,已經失去了音樂課堂本身的意義所在。我們的課程設計理念之一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我們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所以在課堂中,我們應該充分尊重音樂本身學科的特點,力爭還原音樂本身的“原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