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振業
羅時銘在《中國近代體育史》中認為:近代西方體育在中國的植根過程,表現出以下的基本趨勢,即:從體育傳播的區域看,應該是先沿海地區,后內陸地區;先大城市,后中小城市和鄉村。從體育傳播的對象看,應該是先軍隊,后學校,然后再向社會人群推廣。從體育價值觀的變化看,應該是先強兵御侮,后強種強國,再到體育的健身娛樂這樣的基本認識發展過程。威海這座沿海城市,在近代歷史上先是作為北洋海軍的軍事基地,后又成為現代體育的起源地英國在中國的租借地。沿海、城市、軍隊、強兵御侮,符合所有近代體育最先出現的因素,是近代體育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中國近代體育就起步于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軍事學堂里。在軍事學堂里開設的體育課程,改變了過去傳統的練兵方式,變成了“西洋新式兵操”。威海近代體育最初的產生也是如此,1889年,李鴻章認為“僅天津一堂,恐難敷用,水師學堂設立實為海軍切要之圖,奏請清政府設立水師學堂于劉公島,便于習練駕駛、魚雷、槍炮等新式技術”。劉公島水師學堂于1890年建成并且開學招生。因地處北洋海軍基地威海港內,北洋海軍可為其提供操場、武器、練船,供學生操練。所以該校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的同時,得以兼習其外場課中的槍炮和體育課程,如:步兵操法、柔軟體操、器械體操、泅水、木棒、啞鈴、平臺、木馬、單杠、雙杠等具有近代體育特點的課程。在劉公島水師學堂的外場課中,威海第一次接觸到了部分西方近代體育的項目。
學校體育課起初稱作“體操科”,體育老師稱作“體操教習”。1901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1903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了各級學堂都設體操科,其內容為德國、日本的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新課程標準”,由官方宣布“體操”一詞改為“體育”。“體育”一詞便代替了原來的“體操”,“體操科”也就稱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開始采用英、美的游戲及田徑、球類等綜合教材,而“體操”則成了體育的一項內容。而威海劉公島水師學堂1890年的建立和1891年開始的外場課則比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的各級學堂應設體操科早12年,比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新課程標準”中的體育課的開設則要早32年。
但這一時期的體育鍛煉僅限于北洋駐軍,并沒有在民眾中發展起來。而且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威海近代體育自我發展的進程中斷了。
1898年甲午戰爭后,威海成為英國的租借地,英國軍隊以及大量外僑涌入威海。體育作為西方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也開始大規模地進入威海地區。這些體育運動大致可分為球類運動、田徑運動、季節性健身娛樂活動等。其中最為興盛的球類運動,“場所比比皆是,凡本埠之大小學校機關均各具二三”。
1.板球
板球號稱“英國國球”。賽事主要在春季和夏季進行。1898年普魯士亨利親王訪問劉公島時,曾對陪同他的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說道:“跨過海峽,俄國人正在急速地修建碉堡和炮臺,可我發現你們正在大力興建一個板球場。”這是現有史料中,西方球類運動傳入威海的最早記錄。
但由于板球運動賽時較長且充滿激烈的對抗性,多數西方人來威時間又集中在暑期,所以板球運動在威海起步雖早,卻未得到普及。
2.足球
威海開埠后不久,足球運動就傳到了威海衛。威海衛現存最早的足球比賽記錄是1900年12月26日,英國巡洋艦“奧蘭多”號的水兵與劉公島海軍基地警備隊在島上的聯合服務娛樂場上舉行的一場對抗賽。這場足球比賽的紀錄應是我國最早的一場足球比賽紀錄,因為它比1910年在南京南洋勸業場舉行的全國學校分區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的足球比賽歷史要早10年。威海同香港、上海一樣也是我國最早有現代足球運動的城市之一。
足球運動傳入不久,很快就被威海衛民眾所接受。有記載的中國人最早參與的一場足球賽是在1901年2月11日,由英國雇傭軍威海衛軍團官兵隊對陣劉公島皇家工兵分遣隊。此后,足球運動在威海很快就自發地開展起來,幾乎每天都有球賽,堪稱第一運動。特別是在學校開展得極為普遍,如威海衛學校、安立甘堂教會學校、劉公島國王學校、皇仁學堂、平民夜校、齊東中學。威海社會上有眾多的足球愛好者和足球隊組織,很多都建有業余足球隊,如威海足球聯合隊等,這些華人足球隊經常與旅威外僑和英國水兵進行比賽并多次取勝。
3.高爾夫
在近代威海,打高爾夫被稱為“打蛋”,球場則被稱為“野球場”。1902年英國駐威軍政當局就在劉公島成立了威海衛高爾夫俱樂部,在劉公島東側的東泓修建了九洞草坪高爾夫球場,組織開展高爾夫球活動。后續又在其租借地里修建了多處高爾夫球場。1907年,英國駐威行政當局與旅威英僑在東門外大操場建成一處草坪高爾夫球場,并組建了“愛德華港高爾夫俱樂部”。
在當時的高爾夫運動,只有外僑和極少數富商買辦才能參與。除了剪草工和球童,球場限制中國人隨意進入,普通群眾只能作為觀眾遠遠觀看。
作為典型的貴族運動,高爾夫傳入中國后并未得到普及。但據史料記載,威海是高爾夫運動傳入中國最早的幾個地區之一。高爾夫運動在威海不僅開始的時間早,而且持續時間長,規模大,在近代中國高爾夫運動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4.帆船
開埠后,起源于荷蘭的帆船運動傳入威海境內。這項運動備受旅威外僑和駐軍青睞,發展成為組織化程度最高的水上運動項目之一,也是當年威海聲勢浩大、極為隆重的體育賽事。
由于當局及軍方的大力提倡,外僑社會及官兵的熱情參與,帆船運動風靡威海,每到夏天,威海灣內帆船、游艇隨處可見。成為英人度假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以上這些有較大影響力的體育運動之外,其他如網球、籃球、排球、棒球、賽跑、接力、跨欄、跳高、投擲、狩獵、跑馬、遠足等運動也都在威海地區開展起來,在豐富英人與外僑生活的同時,也將新式體育帶入威海人民的視野與生活中去。
在西方新式體育傳入威海之初,威海人還只是以觀眾身份好奇地遠遠觀看,一是因為天朝大國思想對洋人的蔑視,二是在一些運動領域里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禁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威海人思想逐漸打開,參與運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因此,從一些對場地要求不高的體育項目里開始,漸漸有了威海人自己的身影。
1.洋學堂里的體育課
威海開埠之后,西方人創辦了一批新式學校。在西方教育觀的影響下,這些學校大都注重學生的體育鍛煉,對威海體育的近代化和本土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皇仁學堂開辦于1904年,是英國當局在威海設立的唯一一所官辦學校。1906年西式體育開始成為學校的教學課程之一。1914年威海衛年度報告稱:男生們定期進行各種操練,為了活躍身心、增強體質,對踢足球也極為愛好。安立甘堂教會學校創建于1902年,學生大多是威海富庶家庭的子女或教會信徒。體育是該校的常設課程,夏季是網球、板球,冬季是足球。該校學生對體育興趣濃厚,經常代表威海商埠去參加對劉公島駐軍的球賽。
在由華人創辦的學校里,受軍事致用的片面觀念制約,體育教學長期停留在穿白制服、練兵操的階段,近代體育未能得到全面普及。但在洋學堂和外僑社會體育活動的影響下,球類、田徑等體育運動也開始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他們在課余時間或是觀看比賽,或是去給外國人當球童,久之開始仿效,自發地組織訓練和比賽。
2.近距離接觸的紳商
威海開埠之后,隨之而興起的紳商階層,主要經營進出口貿易,以及英軍后勤服務和旅游服務生意。這些商業活動都需要與外商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接觸到西方人的體育生活。他們也了解到體育具有社會交際作用的一面,并積極地參與學習。漸漸地也就將西方體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隨著實力的增強以及對體育的喜愛,許多人開始大力提倡體育,并熱衷于組織發起各種團體和賽事,成為威海近代體育發展的有力推動者。
3.將體育帶往民間的打工者
英國租界威海不久就把威海從軍事基地的定位改為了皇家海軍英國艦隊的避暑療養和暑期軍訓基地。加上威海優良的氣候條件,怡人的風景,使得威海成為了一個聲名遠播的“度假勝地”。
每至暑期,成批的游客不斷地涌入威海,帶來大量的服務需求。許多的普通威海人到商埠區和劉公島去為外僑打工。他們或是到各機關、洋行做職員、警察、秘書、信差,或是開雜貨鋪、裁縫店、鞋店,或是為英國當局做廚師、搬運工、挑夫,或是到外僑中做管家、廚子、傭人、園藝工,更有很多人是直接受雇于各類運動場,做球童、苦力或管護員。這些人在日常中總是會接觸到西方人的體育活動,長期置身其中,逐漸地就由單純的觀眾轉變為新式體育的參與者,進而將其所見所聞所學的近代體育普及推廣到基層民間。推動了近代體育在威海大眾間的傳播。
4.華人社團與自辦運動會
當新式體育成為威海境內外僑的日常生活時,當地的華人體育社團卻直到1920年代才出現。1928年,《威海午報》館創設了武術研究會,開班收徒,推廣普及武術。1929年商埠商會成員孫琴軒、谷善益等人聯合同道五十多人創辦了威海俱樂部,組織開展社會化的體育健身活動。是當年威海體系、制度和設施最為完善的華人綜合性文體社團。這些華人體育社團的出現給威海社會增添了新的氣象。在促進威海近代體育的大眾化、普及化和有序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威海英行政當局非常重視體育賽事在凝聚民眾、展示形象中的作用,因此每逢國王生日、登基加冕日以及各種紀念日都會舉辦盛大的運動會。但是,威海人自辦的運動會卻是到1920年代才出現。
1927年,威海派代表隊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八屆遠東運動會預選賽。雖然這次參賽最終被淘汰,但卻是威海體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件大事,因為在國際賽場上第一次出現了威海人的身影。
1929年6月9日,威海舉辦了第一屆全區運動會。1930年5月17日至18日,威海俱樂部又組織了一次全區春季運動會。比賽項目除田徑類的賽跑、接力、跨欄、跳高、跳遠外,還包括足球、網球、籃球等運動項目。1930年的《威海日報》中報道:“每逢春季,各學校、各團體必有一次之聯合運動會,近又將屆期。”可見當時威海境內體育賽事的火熱程度。
威海曾作為北洋海軍的軍事基地以及英國的租借地,特殊的歷史進程使得威海相比于其它城市更早的傳入西方新式體育,多項體育運動在全國都走在了前列。在中國收回威海衛之前,威海境內的體育活動主要是由英國人所主導的。盡管當時的體育場地與設施都是為英行政當局以及外國僑民服務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威海當時的體育活動在滿足西方人生活消遣的同時,也為近代體育在威海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廣泛的體育項目、運動技術、組織管理方法等等,在威海人與西方人的接觸中走進了威海人的生活,通過不斷地模仿學習,西方新式體育在威海從接受到傳播到熱愛,最終在威海扎下根來。
(作者:威海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