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婷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這四大文明古國文化積淀深厚,音樂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域風格特點。我國傳統音樂最早追溯到先秦期間,何謂先秦?即春秋戰國期間。跟西方音樂的成因一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形成也與文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在這期間,文學上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勢,形成了最具代表性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儒、道、墨、法”四家,這四家的存在不論是對中國文學的發展,還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進步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國音樂文化的興起與繁榮離不開統治階級的重視,而統治階級之所以重視音樂文化的原因是受到儒家禮樂制度的影響,統治者們把音樂當作是管理國家的工具和手段,周朝時期的成立的“大司樂”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一機構可以說是當時機制完全且具有規模的官方音樂教育組織。樂府最早是秦代設立的音樂行政機構,隨著漢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力的強盛,漢代在沿襲這一名稱基礎上,對樂府進行大規模擴張和重建,其主要職能是對搜集民間的音樂文化進行整理和改編,根據民間音樂重新填寫歌詞,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優化,編制出適合演唱和演奏的音樂作品。漢樂府這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不僅促進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快速繁榮,也對后世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樂記》是我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的音樂理論類著作,也是集儒家音樂美學思維之大成的代表書籍,書中資料自先秦始,集結成書于西漢期間。其內容涵蓋了音樂的各個方面,表達的觀點主要有三個方面,強調音樂與政治、社會的關系,音樂的社會功能、以及音樂美感的認知。建議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并突出音樂給人們帶來的愉悅感觸是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議使用音樂與辦理朝政、規則社會風氣、禮治、道德教育等相配合,為控制者的文治武功提供了有效的措施。《樂記》是儒家文化中音樂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在我國音樂文化乃至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家嵇康提出的《聲無哀樂論》,標志著在音樂方面開始探求音樂的特殊性和音樂的內部規律性,為音樂的審美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篇章。在此期間,音樂美學思維和儒道兩家的音樂美學思維既互有融合又各具抵觸,儒家重理性,以合度為美,認為音樂有利于保護等級控制;道家重清閑,以天然為美。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是抵觸的代表,如阮籍的《樂論》即是融合體現。這一期間比之前各個時期更偏重音樂的規整統一,音樂的審美以琴樂、相和歌、清商樂為代表,關于寄情山水和借景抒發的音樂尤為突出。
隨著隋朝大運河的開鑿、海陸絲綢之路的通航,唐朝呈現出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昌盛局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與周邊各國的乃至通航通運的國家聯系日益頻繁,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積極發展,使南、北方的音樂文明在經歷了長期的隔絕之后又再一次有了新的溝通與融合。以漢族“清樂”為主的音樂,吸收了外來音樂的有利要素,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這使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揚,除此之外,在記譜法、音樂理論的研討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與完善。
唐代可以說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開放的巔峰時期,這一期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交流十分頻繁,是塑造東西方歷史文明的典范。唐代的歌舞大曲是這一時期美學特征的最好體現,立足于文明開放的環境,歌舞大曲吸收大量的外來優秀音樂文化精髓,再結合時代背景加以改造,創作了具有特點且極具欣賞性的美妙音樂。
宋代城市瓦舍、勾欄的技藝絢麗多彩,各種音樂藝術的演員也具有相應的藝術集體。在北宋慶歷年間,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使各類音樂書本有了刊印的可能,從而使音樂得到更多的遍及。元代海外貿易的昌盛,東西方文明的融合也逐漸頻繁。宋元期間的音樂審美相比較隋唐期間的音樂審美又上了一個臺階,首要表現為南北民族文明的混融所發生的多元音樂審美。宋元期間的音樂需求有真實的反應實際生活,創造者領會生活,走進生活以獲得真情實感,才能將生活音樂化、藝術化,使觀眾得到美的享用。也就是我們如今常說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在這一期間,音樂的審美現需求真實性,客觀性。
明清期間城市昌盛、市民階級強大,各地呈現了各種不一樣特性的音樂,例如民歌、小曲、彈詞、鼓詞等等。結合特定時代環境來看,明清期間的音樂審美特征恰是關于多種特性的俗樂為特征的、與社會日子息息相關的、富于抒發性和戲劇性的音樂美尋求。認為人的認識在音樂創造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起應以“天然為美”,音樂的創作根據其性情而定,內容上抒發情性而不受“禮”或“天”的綁縛。
我國古代各歷史時期音樂審美觀的演變與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周秦時音樂更多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音樂文化發展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得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再到宋元明清時期,音樂文化逐漸更加貼近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