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龍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山西 太原 030012)
我國古典詩詞樂譜因歷史變遷,多數已經失傳,只有少數作為唱詞的古典文學作品被保存了下來,本文所談及的是當今作曲家用當今創作意向,借鑒了西方創作風格手法、傳統音樂特點,在注重中西文化結合的前提下,創作出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這類藝術歌曲在與中西音樂文化的交融與磨合中,具有了我國特有的演唱風格、民族氣質、民族感情。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特有的藝術載體,具有崇高的思想內涵與文學價值,其演唱會帶來不同的藝術審美體驗與精神啟發,若將其文化內涵演唱出來,需要演唱者具備較深的音樂、文化修養。演唱者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音樂,用深厚的歌唱技術將其表現出來,做到“技”與“藝”的結合,傳遞出聲樂作品的美好情感,賦予古詩詞藝術歌曲新的生命,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是作品內涵的到淋漓盡致的升華。
從本人教學經驗來看來,掌握好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與藝術特征是演唱的前提。學習演唱前,要對古典詩詞的創作背景、詩詞體裁、詩詞音樂韻律、人文情懷等藝術特征做一個基本了解;之后,要帶領學生剖析歌詞內容,找尋歌曲的意境,深入演唱的布局;最后,要適當的發聲、音色,來表現歌曲的風格韻味。這一系列的藝術實踐是由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特質、氣質決定的,在演唱時如何處理音樂與詩詞的關系、發聲與音色的布局、情感與演唱的調整,以及演唱古典詩詞時氣息、咬字與行腔的運用、古典韻味意境等演唱的要素,都是古典詩詞歌曲演唱實踐的精髓。
用美聲來演繹我國古典詩詞是具有爭議的,認為西方的美聲發聲方法,很難表現中國傳統韻味與意境。主要體現為演唱風格與技術的運用方面,美聲演唱的思路是根據作品風格來選擇演唱的技術,發聲方法采用整體貫通、共鳴、音量控制等西方傳統技術方法,令演唱的作品范圍與形式不受局限,用豐富的音色表現不同的作品內涵。在演唱風格的把握上,要注重中西方傳統歌唱藝術審美的融合與延續,注重豐富多樣的歌詞語言、曲調潤腔等藝術處理方法,用美聲方法演唱中國民族歌曲時展現中國傳統風格內涵。例如在傳統古曲、戲曲、民歌的教學時,都可以在堅持中國傳統曲調與韻味的前提下豐富演唱技巧,在氣息、共鳴、發音咬字、吐詞、行腔、的運用方面體現傳統歌唱精髓。
相對民族唱法與戲曲唱法,美聲唱法根據音域、音色、音質一般劃分為女高音、女中音與男高音、男中音等色彩聲部,這種原則在歌劇演唱中運用的較多,各聲部擁有獨有的音質與性能、音色功能與特征。然而,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由于沒有角色的局限,具有特別的藝術歌曲特性,男女聲均存在共性演唱空間,豐富了演唱者為對歌曲的二度創作維度。
目前,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發展呈多元趨勢,有雅致的吟唱,有具有民間戲曲風格的民族演唱,有用美聲唱法融合中國傳統音樂的演唱,還有注重現代審美的流行演唱等等。我們用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就有姜嘉鏘演唱的民族風格版本,是一首吟誦韻味很濃的歌曲,演唱處理的大氣簡約,從韻味與意境可見其功底深厚;還有由楊曙光演唱的美聲風格版本,歌曲極具抒情性,舒緩流暢,歌唱者音質飽滿,用柔中帶剛的行腔傾訴情感,若隱若現的將情意隨音樂流淌出來,既保持了美聲的通透圓潤感,也具有古典意境中綿長的線條特點;再有由鄧麗君演唱的通俗流行版本,她的音色輕清而優美,如水晶般純凈,又如奶茶般溫暖,是少女的幽幽情懷,不失高雅莊重、溫柔多情,幽遠的意境被她用婉約的柔情演繹出來。以上幾種版本都存在演唱者不同的演唱特性與對歌曲不同的理解。這些演唱者在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沖出唱法的局限,將跨界融合的演唱意識,注入進演唱風格中。演繹中國古典詩詞離不開古典詩詞較為寬闊的、豐富的風格的演唱空間。
眾所周知,我們所演唱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不是原版的古代歌曲,他也追求當代的流行風格,或許已經離古典詩詞本身的特質越來越遠。當下媒體處處充滿流行音樂娛樂節目,年輕人不熱衷于傳統的戲曲、民歌,美聲唱法雖具有藝術的中西交融性,但避免不了“曲高和寡”,對古典詩詞的認同與接受不容樂觀,面臨著傳承與發展。作為聲樂藝術工作者,在對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演繹與教學時,首先要注重與傳統融合,在演唱中、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戲曲吟誦的元素、風格特征與歌唱相結合,還要將現代聲樂元素注入聲樂教學與演唱中,特別是在音樂專業院校的教學中,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有著藝術歌曲的共性特征,如果運用美聲唱法來演繹,原封不動的照搬西方演唱方法,必定不能將我國古典詩詞的韻味、意境很好地表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借鑒西方的優秀演唱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巧妙的融合,不斷的實踐與創新,探索中國傳統歌曲的新的演繹途徑,形成我國古典詩詞演唱與教學的獨特風格,使古典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