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強
(甘肅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早在兩千多年前,音樂審美教育就受到了中國儒家的重視,強調“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加之,由于音樂自身的特殊作用,社會人對音樂賦予一種愿望,儒家思想家使用音樂進行人的教化。究其原因,使用音樂教化人并不存在強制性,依靠音樂自身的美感,可以有效的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凈化心靈,進而完善人格。除此之外,中國傳統音樂美育對于促進社會和諧以及凈化社會風氣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對音樂美育有著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開展了音樂美育實踐活動。與此同時,西方列強強行敲開中國大門的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被迫接受轉型,西方教育思想以及美學思想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
首先,音樂美育與道德教育。長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推崇道德教育與音樂美育的有效融合,樂德、樂舞、樂語是樂教中強調的三個重要方面。其中,樂德是最重要的內容,所謂的樂德之教是指通過音樂活動,來灌輸德的內容,為受教育者帶來美好的情感體驗。通過音樂美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有助于將德的內容上升為理性認同。正如知名學者稱,樂教思想的核心在于德,樂德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鞏固國家政治等方面都發揮關鍵性作用。樂德教育實現了對人后天的改造,孔子在其《論語述而》中,也明確提出了育人的原則,指出道德修養需要與音樂美育有機的結合,道、德、仁相互配合,音樂美育才會充分彰顯價值。
其次,音樂美育與政治教化。儒家禮樂思想與政治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社會生活與音樂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音樂是人們針對生活現象而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與此同時,社會政治又能在音樂中得以有效的體現,音樂具有教化百姓和觀察政治的雙重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音樂之道過多的干擾政治,而是要借助音樂更好地為政治服務,通過種種樂教理念,來實現穩定民心。也正是由于音樂有推動政治教化作用,音樂受到儒家思想家的重視,此外,荀子在其《樂論》中也明確指出音樂對于人格修養以及社會政治方面的意義。眾所周知,荀子主張性惡論,而使用音樂可以對人性進行有效規范,實現樂與禮的配合。
再次,音樂美育與修身養性。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個體生命,因此,在音樂美育中還特殊強調,音樂美育對修身養性的作用。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可見,樂教對于國家政治以及人格修養的作用,儒家的音樂美育強調突破生命局限,進而達到圓善自由的境界。人生修養要上升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高度,在《禮記樂記》中強調大樂,帶給人超越生死、欲望以及功力的快感。
近代中國音樂吸收了西方美育的精華,將美育思想納入教育的范疇,并肯定了美育教育的趣味性以及美育教育對人生的重要意義。梁啟超強調,從美育思想的趣味主義出發,在趣味的驅動下,人才具備高尚的情操,世間萬物也具備了快樂和靈氣。相反的,缺少了趣味,生命就是毫無意義的。并且,梁啟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美育的獨立性觀點,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真善美的人物。梁啟超完善并發展了中國美育思想,對音樂美育的作用給予肯定,并研究了音樂美育的特點,撰寫《論小學唱歌科之材料》,進一步肯定音樂美育的德育功效,強調音樂美育需要使人達到情感上的愉悅。既梁啟超后,蔡元培進一步探索美育理論,并注重美育理念在國內的推行以及實踐。這可以從他撰寫的《教育大辭書》以及《美育與人生》等著作中得到充分體現。蔡元培指出,人人都具備感情,但并非人人都有高尚的行為。究其原因,還在于人情感力量的薄弱,因此,要注重陶冶人內心美的感受,也叫美育。蔡元培希望充分發揮美育的功能,促進人獲得高尚的情感,以及偉大的個人行為,獲得人生的高境界。
與此同時,蔡元培十分注重西方美育思想,意圖借鑒西方資源來推進中國傳統音樂美育思想的進一步完善。他強調要繼承,藝術教育在美育思想中的應用,強調美育理念要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蔡元培建立了專門的藝術教育機構,旨為擴大傳統美育思想在國內的傳播范圍,推進美育理念的實踐。
總之,本文首先從音樂美育與道德教育,音樂美育與政治教化以及音樂美育與修身養性三個方面,分析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美育思想,然后探討音樂美育思想的近代轉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有助于中國傳統音樂美育思想的現代轉型,以及其在今后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