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濤
(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除了具有傳統智力意義上的“語言智力”和“數學邏輯智力”兩大智力之外,還具有“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自然觀察智力”、“空間智力”、“自我認知智力”和“人際交往智力”等智力因素。
在“音樂智力”對音樂“外部形態”要素把控的能力上,我們要利用音樂的“外部形態”要素對管樂團演奏員的“操琴”能力進行提升,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提升音樂基本素質上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音準”的聽辨和把控,辨別音準是管樂團演奏員具有的最基本音樂素質,它要求管樂團演奏具有良好的聽音能力,還要有能夠通過氣息微調音高的能力;二是“節奏”的感覺和把控,要求管樂團演奏員不僅在單獨演奏時可以很好的掌握旋律和節奏,還要在合奏時也要具有把控旋律和節奏的能力;三是“力度”的調節和把控,它是反映音樂作品信息以及演奏員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要求管樂團的演奏員運用恰當的演奏力度去演繹作品內涵。
在教學活動中加強管樂團演奏員對內部神韻的理解能力,不僅需要每位管樂團演奏員把握好音準、節奏、力度,還要將音樂作品的情懷、文化、背景等內部神韻表現出來。在管樂團的藝術實踐過程中,演奏員要提升對演奏技巧及樂曲格調的闡述能力,還要用實踐經驗去深刻領悟對樂曲的表達能力,讓人、音、琴、意等重要元素和諧的統一在一起,達到最終的高水平的演奏意境。
音樂和身體運動是管樂演奏的兩個重要的要素,身體運動智力指運用協調、力量、平衡、速度、靈活、敏捷等身體技能對外界或自身刺激反應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身體運動智力的開發與實踐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管樂在演奏時出現的身體律動,是人對音樂產生的自然反射,幫助演奏員更自然的表情達意,它可以向外界傳達曲目所要表現的思想與情感。而不自然的“動”則會破壞了音樂的完整性和美感,因此演奏員要了解基本的肢體動態要求,才能更好的對作品內涵進行剖析和理解。我們在平日的學習中,不妨多觀摩一些大師的視頻,去感受和了解大師是怎樣運用肢體表達的方式,去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我們在觀摩的過程中要汲取大師演奏時的精華部分,來提升自身的音樂素質。
肢體動態主要涉及的是動態系統的綜合運動,在大腦的支配下,要求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肢體一同參與到綜合運動中。管樂團演奏員在表現音樂作品時,需要借助肢體與面部的表情來實現,同時進行相應的身體動覺智力的訓練,恰當的面部表情可以表達曲目的情感,它是演奏員內心思緒的外在表達,因此在演奏時,要求演奏員必須擁有生動自然的表情。管樂演奏的過程離不開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肢體的參與,綜合運動可以及時調整管樂演奏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也是開發身體智力的有效途徑。
管樂團的演奏形式是多元化的,它為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聽享受,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員時而拍手、時而搖擺、時呼喊等動作,這些不同的元素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沖擊,同時也是產生共鳴和交流的有效方式。在管樂團演奏的過程中,演奏員的身體律動將很好的賦予作品表現力,進而提高了演奏員自身的身體運動智力。
能夠準確的感知視覺空間,將其感受的內容表現出來的能力,被稱為“空間智力”,它從不同角度對事物進行認識、觀察,通過空間在人腦中虛擬形成圖像。在管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大腦對旋律的積極想象,以及空間的追憶,讓學生體會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所要表現的風格與情感,同時還要借助“空間舞臺”建立演奏的視覺表象,盡可能的去開發演奏員的空間智力。
音樂的創作來源于自然和生活,在諸多音樂作品的取材中,自然之聲被作曲家采用。識別植物群、動物群,可以將自然界中的各類物種進行分類,并能夠利用這種能力產生出有效產品的能力,被稱為“自然觀察智力”。例如《鳥鳴集》這部作品,演奏員可以運用自然觀察智力,對鳥群生活、習性進行熟識,在演奏時便可很好的表達情感,詮釋和領會作品的內部神韻。
首先是對“自我認知智力”的認識。自我認識的能力、評價的能力,以及調節修正的能力被稱為“自我認知智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自我人認知智力是十分重要,它可以讓學生自信的展示自我,對于不足和欠缺的地方也會虛心求教,這是一種成熟的體現。其次是對“人際交往智力”的認識。能夠準確、敏感的觀察別人,通過語言和非語言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并且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去換位思考的能力,被稱為“人際交往智力”。一個人的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交流合作、處理沖突等方面都和這項智力有關。在管樂團日常排練中,保持和諧健康氛圍是高水準演奏的基礎,因此需要演奏員之間相互配合,達成有效的默契程度;展開有效的交流,分享自己對樂曲的體會,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