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璇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中國民族聲樂內容豐富,包含眾多歌唱藝術形式,且具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的民族聲樂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滲透和營養。同時,民族聲樂也體現著大眾的審美觀念,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民族聲樂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脫離不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并與人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民族聲樂是一個模糊性的概念,既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歌唱藝術形式的統稱,又可專指傳統曲藝形式中的民族聲樂唱法。即從廣義上看,民族聲樂包含有傳統戲劇戲曲、民間歌曲、傳統曲藝及新民族歌劇唱法等藝術形式的民族聲樂體系;從狹義上看,民族聲樂特指在傳統民族歌劇和民歌的基礎上,經過變革和創新,演唱方法更科學的一種帶有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形式。本文的研究對象就是狹義上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形式。
民族聲樂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民族聲樂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歌者對于聲樂的二度創作過程。民族聲樂有著廣大的受眾群體,這要求歌者在學習和表演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和藝術價值。從這個層面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性已遠遠超過音樂本身的價值。此外,民族聲樂以民族語言、傳統曲調及貼合人民群眾的內容為基礎,這就要求民族聲樂所具備的民族性、大眾化、時代性。民族聲樂一方面是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一方面是表達大眾情感和時代精神的方式。可見,民族聲樂的藝術性和文化性與音樂文化的審美發展一脈相承。
從聲樂的起源來看,最初的聲樂藝術以音樂、詩歌和舞蹈三位一體的形成呈現,雖未留下生活的音像資料,但從史料記載中可知,遠古時期就開始了最初的聲樂表達。先秦時期,聲樂主要運用于祭祀和民歌民謠中,體現了很強的使用價值。進入封建帝制時期,官方設置了很多音樂機構,如漢代樂府、隋唐的梨園和教坊等,專門創作音樂作品供上層統治階級宴請賓客、祭祀和享樂。到了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政治社會環境的寬松,加之新興市民階層的崛起,民間音樂興盛了起來,如民間的瓦子、勾欄及“社會”行業組織等,使得民族聲樂藝術逐漸從歌舞等綜合藝術形式中獨立出來。元朝的散曲、雜劇的興起,更為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直至明清時期,民族聲樂藝術有著很大的發展。從先秦到整個封建帝制的結束,可看作是我國古代傳統聲樂藝術的第一個階段。
從中華民國的建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開始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逐漸向中國近代開始轉變。“西學東漸”“西體中用”開始為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保守、封閉的思想文化打開了缺口。在動蕩不安的歷史時期,中國逐漸從農業社會向工作社會轉型,文化藝術領域也開始了轉化,這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有著強烈的民族性、群眾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即民族聲樂藝術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即中國古代傳統聲樂藝術向近代民族聲樂轉變時期。
中國改革開發以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進入了新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深入的文化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聲樂藝術領域呈現多元化的繁榮發展趨向。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成為獨立的音樂門類,進入高校成為專門的學科。時代的推進,日益加強了中西方的國際聯系,民族聲樂藝術在美學的影響下,借鑒和融合了西方科學、系統的聲樂教學理念。這一時期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重大的轉型期,在美聲和通俗聲樂的影響下,民族聲樂有著多元化的發展趨向,逐漸從地方民歌和軍旅歌曲轉向符合新時代大眾審美的革新性新民族聲樂藝術。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開始注重科學的發聲、系統的創作、審美性、創新性,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創新多種聲樂技巧,借鑒民族戲曲、美聲、通俗等多種唱法,使得民族聲樂更能貼近群眾,以中國的個性民族聲樂唱響世界。
民族聲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斷延續和凝練的聲樂智慧結晶,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生活美學和傳統美德。民族聲樂藝術是人民大眾的情感表達,是高度的精神需求和訴求,體現著強烈的藝術性和審美意味。隨著時代的推進,民族聲樂藝術不斷借鑒和融合多種其他元素,形成了鮮明的民族性、大眾化和時代性。在藝術審美上,民族聲樂藝術呈現出以下特征:
聲樂是一門與語言密切聯系的音樂形式。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僅是關于漢語的發音問題,而且還涉及到地域方言的特色發音問題。民族聲樂,相對于外來美聲等音樂形式,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民族聲樂演唱時,咬字、發音就成了中國民族聲樂的一大特點,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地域性,帶有濃烈的民族特色。
民族聲樂的演唱形式,往往以獨唱、對唱為主,很少有合唱和重唱的形式。這與我國民族聲樂特殊的文化背景有關。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賦和說唱文學在民族唱法的藝術發展中占極為重要的作用,唱腔的形成和歌唱發聲技術與古詩詞的吟唱關系密切。因此,民族聲樂極其講究咬字、吐字,這是民族唱法的核心部分,也是其典型特征。這種咬字方法是,強調字頭、字腹和字尾,字頭要咬準,清晰吐出;字腹的韻母延長,保持行腔的狀態;字尾要歸韻,收尾要完整,不拖沓。民族聲樂的特點之二,咬字偏扁,演唱時嘴巴呈扁圓形,橫向拉大。整體聲音呈明亮、細膩,但爆發力和戲劇張力偏弱,高音緊張,尖細、單薄。但當今的聲樂中,大多將美聲的呼吸、發聲、咬字等方法科學地融入了民族聲樂的體系中,較有針對性地彌補了民族聲樂本身的發聲缺陷。但民族聲樂的民族性根基是突出的,不容顛覆和取代的。這就形成了中國民族聲樂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浩浩蕩蕩幾千年。在地域上不斷擴延,融合了多個民族的優秀文化。至今中華大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各民族在大融合的基礎上又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從其民歌上便可窺見一二。民族聲樂的這種地域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各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形成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地域聲樂,第二是漢族地區的中原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東南地區各有特色。這兩方面從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交叉,但大體上可以這樣來分類探究。
不同少數民族聲樂與漢族不同地域的民族聲樂的審美趣味,很大程度上源于民族語言、地方方言及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性格差異。如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維吾爾族的聲樂,有著鮮明的西域色彩,加上特有的維語,既幽默風趣,又充滿神秘色彩。如維吾爾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再如,蒙古族的“長調”極具地域特色,旋律高亢嘹亮,延綿悠長。蒙古人長期生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廣人稀,促使人的聲音極富穿透力。從蒙古族民族里不僅可聽到蒙族人的豪邁與勇猛,還有那幽綿和濃烈的深情。如《呼倫貝爾大草原》《鴻雁》等,可謂膾炙人口。
音樂作為一個活動,由生活、詞作家、作品和聽眾四個要素所構成。一個完整的音樂審美活動是四個要素的對立統一和聯動過程,是開放動態而不是靜止的,其中的一個因素變化了都會影響到整個審美活動的變化。民族聲樂的詞作家因時代生活的感召,并結合自己切身的生活體驗而創作出代表時代進步和滿足聽眾審美趣味的歌曲,以引領時代風尚、培育人民大眾積極健康的審美理想,最終對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音樂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實踐驗證,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新時代重要的文化指導。聲樂相對于其他音樂形式,有較強的語言和文化內涵。聲樂體裁短小,易傳唱,便普及。對于大眾的音樂認知能力和整體審美修養的提升,有著較強的普適作用。所以,一部聲樂作用的好壞和優劣,不僅在于創作者,更大程度在于大眾的認可程度和審美水平。而觀眾的審美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音樂消費市場的需求,進而體現整個社會的聲樂審美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新體制的感召和影響下,加之世界其他地區文化在中國的市場化滲透與融合,促使我國大眾審美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的審美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社會主流群體的審美觀念,由單一的審美取向轉變為帶有強烈自主選擇性與參與性。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步伐愈發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對消費群體的喜好有傾斜,市場對中西融合的現代化聲樂藝術最為推崇,如流行歌曲,尤其是爵士樂、搖滾樂、嘻哈樂等等。而且是多元化的審美趨勢下,我國聲樂領域出現了多種聲樂形式多元并存的局面,如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原生態唱法、流行唱法等等。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我國民族聲樂領域出現了新時期的回歸。聲樂市場在追求中西融合的流行音樂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向中國優秀傳統聲樂藝術汲取靈感和營養。
新時代的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發展趨向多元化、大眾化和通俗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大眾化和通俗化的發展,主要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世界文化交流及國內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民族聲樂在逐漸向市場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多元化的審美趨向主要體現在,民族聲樂作品創作風格的多元化、民族聲樂唱法和訓練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受眾群體對民族聲樂消費需求的多元化趨向。民族聲樂從植根于中華大地,到走向市民階層,后被市場經濟沖擊,直至當下。誠言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并不容樂觀,因其受眾群體大多在于學院、劇院、音樂廳等專業舞臺,而不像流行音樂傳播之廣泛、影響之大。但目前民族聲樂正是基于此現狀,逐漸呈現出一種大眾化的發展趨向。其中“民通”唱法就是民族聲樂向大眾審美轉變的典型特征。這其實也是民族聲樂通俗化的一大趨向。民族聲樂通俗化是將民族聲樂與通俗音樂進行選擇性融合,在創作、演唱、傳播等過程中有機地將兩者作融合與創新,著重突出民族聲樂的時代性、人性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