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艷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111)
聲樂演唱風格根據演唱模式、技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不同天賦、基礎的學生適合的演唱風格有所不同,因此想要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做好對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研究很有必要。由于聲樂風格的演唱模式、技巧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教學模式也應有所變化。
從聲樂演唱的大風格角度來看,其種類可以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種。
美聲唱法即“歐美傳統唱法”,其起源于17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美聲”這一術語的應用始于19世紀中期。在演唱方法上,美聲唱法要求演唱者的聲音要有集中點,其效果類似于強光亮度的中心點,以體現出美聲唱法的美感。在美聲演唱過程中,需要演唱者做到身心放松,實現口、鼻、胸、腹之間的協調呼吸,以實現唱歌過程中的氣息支持,進而實現腔體共鳴。在演唱方法上美聲唱法可以分為“豎唱法”和“橫唱法”,所謂“豎唱法”和“橫唱法”指的是演唱者在發聲時對聲音位置即聲音寬度的控制,“豎唱法”追求氣息的上下連通,而“橫唱法”則強調氣息左右的寬廣度。
民族唱法特指“中國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以我國民族音樂為基礎的一種獨特唱法,其是根據我國各民族人民的語言文化特點、唱歌方式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方法。因為我國民族眾多,因此基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各民族的歌唱方式也不同,而這些唱法都可以統稱為民族唱法。從統籌角度分析,民族唱法主要可以概括為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四種唱法。
通俗唱法即“歐美通俗唱法”,其起源于19世紀末美國的藍調音樂(Blues)。隨著社會的發展,通俗唱法也實現了多樣化進步,爵士、搖滾、鄉村等音樂風格得以出現,實現了對通俗唱法的壯大。從當前的音樂結構角度來看,除了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之外,其它所有唱法都可以歸類為通俗唱法。通俗唱法是立足于說話的基礎上,通過演唱來實現對情感、技巧的表達,具有低音像嘆氣、中音像手滑,高音像遠處喊人的特點。
傳統學唱方法是指以教師教、學生學為模式的教學方法。在這種學習方法下,學生要先跟隨教師的思路對歌曲進行剖析,剖析內容包括風格曲調、歌詞節拍等內容。接著先由教師進行演唱示范,讓學生觀察教師的演唱方法和技巧運用。然后,教師開始教唱,學生開始學唱,最終完成對歌曲的學習。在學唱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錯誤唱法予以及時糾正,以避免學生養成錯誤的演唱習慣。以通俗唱法為例,其要求學生在唱歌時下巴放松、不壓喉嚨,但很多學生在學唱初期都無法做到這一要求,這時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行為指導和心理引導,讓學生放下心中的緊張感,從而實現口腔肌肉的放松,幫助他們解決演唱緊張的問題。
自主探究法是以學生的音樂水平為基礎,進行聲樂演唱學習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自主探究方法能夠落實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調動起他們學習聲樂演唱的主動性。但由于學生的音樂水平有限,因此自主學習的內容并不能太難,所以教師在采取自主探究方法進行聲樂教學時,需要做好對所學曲目難度的把握。仍以通俗唱法為例,其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必須要做到聲情并茂,以聲傳情,但有些學生音樂感知力較低,所以在情感把握方面并不準確。在這一前提下,教師就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法來讓學生通過對所學歌曲的自主研究,來體會歌曲中所蘊含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并讓他們在自主演唱練習過程中,找到演唱情感的表現方法,以提高他們在演唱過程中的情感表達能力。
合作探究法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其在難度上要高于自主探究方法,因此要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來達到學習效果。相比于自主探究方法而言,合作探究法能夠實現自主探究法的所有教學目標。但同時,其又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協作,來幫助他們實現共同進步,提高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以“高位置和深呼吸”這一演唱技巧為例,有些學生在唱歌時不會用氣,只是靠嗓子去唱,這樣不僅嗓子會很快疲勞,學生在氣息方面也有不足。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法,分小組來練習,互唱互聽,并積極運用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哼鳴練習”可以幫助在演唱中獲取聲音高位置,再配合正確的呼吸方法而達到位置與深呼吸的對抗力量。讓他們之間通過相互的交流,來實現對“高位置與深呼吸”這一演唱技術的研究,從而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用氣息去歌唱,為他們的演唱水平提升帶來幫助。
綜上所述,做好對高校聲樂多種風格演唱教學的開展,能夠為高校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帶來幫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對學生有效教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為他們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便他們能夠在專業演唱水平上有所提升,從而提高他們的聲樂演唱水平,為學生的音樂素養構成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