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編纂出版各級各類年鑒5000多種(不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冀祥德:《中國年鑒發展報告》2017,方志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第23頁),數量上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年鑒大國。我國年鑒的大發展,固然離不開經濟社會發展對年鑒的需求,但也離不開1979年鄧小平同志一次涉及年鑒的談話。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鄧小平同志的這次談話,年鑒事業才能取得如此迅猛的發展。然而,對于這樣一次重要的談話,年鑒界談及時卻有不同表述,難免使人疑惑。為此,筆者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了考證,力圖還原事實。
經查閱,一共有四個時間,分別是“1979年”“1979年10月”“1979年11月26日”和“1979年底”。因為所有的時間都在1979年內,因此“1979年”應該算作不具體,但不屬于存在矛盾。“1979年底”,僅有孫關龍先生在《年鑒與地方志的比較研究》一文中使用,“年底”也是相對模糊的時間,所以也可不算做矛盾。剩下的兩個時間,“1979年10月”和“1979年11月26日”顯然是存在矛盾的。
“1979年10月”和“1979年11月26日”,這兩個時間均有比較權威的文獻使用。“1979年10月”的使用者有《中國出版年鑒》1992年卷中刊載的尚丁先生的《蓬勃發展的中國年鑒事業》、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的《中國方志文獻匯編》(上)。“1979年11月26日”的使用者有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的《年輪:中國年鑒事業35周年》。
因談話的主角是鄧小平同志,所以筆者首先查閱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涉及1979年10月的,從562頁至574頁,一共13頁31條,其中并無涉及年鑒的談話,也沒有涉及吉布尼、姜椿芳先生的內容。而在1979年11月26日,則記有:“上午,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弗蘭克·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這段文字雖然并未出現涉及談話內容的資料和提到姜椿芳先生,但從會見的對象上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弗蘭克·吉布尼”就是很多引用中提到的“吉布尼”,所以初步可以斷定談話的時間應該是“1979年11月26日上午”。
筆者進一步查閱了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報》,在第四版有一則消息:《鄧副總理會見來自美洲的朋友》。正文有:“新華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今天上午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弗·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教授和夫人……會見時在座的有國家出版局代局長陳翰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負責人姜椿芳等。美國朋友是應邀前來我國訪問于十一月十六日到達北京的。”此條消息不但提到了吉布尼,還提到了姜椿芳先生。所以,可以進一步證實談話的時間為“1979年11月26日上午”。而且,“十一月十六日到達北京”也否定了“1979年10月”這個時間。
為進一步核實此時間,筆者又查閱了另一位關鍵人物——姜椿芳先生的有關資料。《中國出版年鑒》1988年卷“出版紀事”欄目下的逝世人物中載有姜椿芳,但并未記錄此事。《姜椿芳文集》第一卷《譯詩》中的《姜椿芳同志生平》和《姜椿芳年表(1912~1987)》也均未提及此次談話,但第十卷《百科全書工作》中的《姜椿芳日志(1978~1987)》則記錄了此事。1979年11月26日日志載:“上午,鄧小平接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兼副總裁吉布尼等外賓。接見之前,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姜椿芳向鄧小平匯報工作。姜椿芳說:‘我社準備出80卷《中國大百科全書》,8000萬到1億字左右。準備在10年之內出全。明年出第一卷《天文學》卷。上海分社準備出年鑒。’鄧小平說:‘年鑒我們要出。’姜椿芳又說:‘我們出年鑒還有些困難,年鑒要刊載關于中國的資料,政府機構干部的姓名,各部部長的名單,各方面的統計數字,部隊的人數等等。我們準備給中央寫個報告。’吉布尼提出:‘希望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長期合作,交換資料、進行交流,同中國的學者進行對雙方都有益的合作。’鄧小平說:‘這是個好事情。這也反映了我們的落后。三十幾年還沒有搞這些事,現在開始做。外國的部分搬你們的就是了……將來中國的部分自己來寫。’”(《姜椿芳文集》第十卷,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第218頁)《姜椿芳日志》為姜椿芳子女根據原始資料編寫而成,部分內容注明了來源,包括文件(國發)、籌備組簡報、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報、百科動態等,因此日志內容應該都有出處。從談話這一條的具體記述來看,鄧小平同志、姜椿芳先生和吉布尼的講話內容均加了引號,所以雖然這一條并未直接注明出處,但一定是來自于某些文獻資料,而非姜椿芳先生子女的杜撰,說明其資料應該是比較可靠的。所以,《姜椿芳日志》的記述也可以印證談話的時間是“1979年11月26日上午”。
那么“1979年10月”這個時間又是怎么來的呢?“10月”與“11月”僅差1個月,會不會是農歷與陽歷之誤呢?經查,“11月26日”是農歷“十月初七”。由此,筆者推斷:姜椿芳先生等老同志,可能會經常使用農歷,因此將陽歷談話時間的“11月”記為農歷的“十月”。而在轉述或寫文章時,并未注意到農歷與陽歷這個細節,所以誤為“1979年10月”。同時,筆者發現,使用“1979年10月”這個時間的文獻,均沒有說明過是具體的哪一天。所以,“1979年10月”這個時間,很可能是把農歷“十月”誤做了陽歷“10月”。
《姜椿芳日志》中所記述的鄧小平同志關于年鑒談話的內容與我們通常所熟知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姜椿芳日志》記述的是:“年鑒我們要出。”而我們通常所看到的談話內容是:“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兩者意思雖然相似,但表述上卻存在較大差異。
為此,筆者查閱了有關論文和書籍,除《姜椿芳日志》外,均為后一種表述。而且多數未注明出處,少數注明出處的,標注為《中國出版年鑒》1992年卷或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1999年所編的《中國方志文獻匯編》(上),而《中國出版年鑒》1992年卷和《中國方志文獻匯編》(上)均未注明此談話內容來源。還有一個細微差異,就是具體的談話內容,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
《姜椿芳日志》雖然內容可靠性較高,但筆者以《姜椿芳日志》對比《姜椿芳文集》的其他部分內容,也發現存在一些內容上的遺漏,甚至是比較重要的遺漏。如《姜椿芳文集》第一卷彩插第13頁有一張照片,圖注為“1985年9月10日,鄧小平接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吉布尼等一行時,姜椿芳代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聯合編審委員會向鄧小平贈送中文版《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一、二、三卷”。而查閱《姜椿芳日志》1985年8月至9月的內容,則無此事的記錄。由此可見,《姜椿芳日志》對談話內容的記述和鄧小平同志當時的講話內容,也有可能是存在一定誤差的。
在尚無其他文獻資料可查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核實相關情況,筆者聯絡了第三屆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年鑒研究會)顧問、原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孫關龍先生求證此事。孫先生回憶:姜椿芳先生當時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尤其是視力,所以《姜椿芳日志》的內容肯定都不是他自己記的。現在大家使用的鄧小平同志關于年鑒談話的內容,是姜椿芳先生在那次陪同接見之后,到上海向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同志們轉述的。
綜合以上情況,筆者認為:鄧小平同志年鑒談話的內容,不一定在相關的會議紀要、檔案中全部都記錄了下來,包括姜椿芳先生也未必都完整的記錄了下來。所以姜椿芳先生在轉述時,很有可能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談話主題進行了補充。現在廣為使用的表述,應該是姜椿芳先生轉述的內容,并非鄧小平同志的原話。
基于以上的考證,筆者認為:鄧小平同志關于年鑒談話的時間是“1979年11月26日上午”。談話的具體內容,目前尚無原文可考,但經過姜椿芳先生的轉述形成了現在的表述,雖然有可能與鄧小平同志的原話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從具體表述來看,這個轉述內容是合理的,是有助于推動中國年鑒事業發展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結合《鄧小平年譜》的記述、《人民日報》的報道、《姜椿芳日志》的記述和年鑒界同仁對鄧小平同志關于年鑒談話的一貫表述,筆者建議可用如下表述:
1979年11月26日上午(或1979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弗蘭克·吉布尼等外賓時,對陪同會見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負責人姜椿芳說:“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