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達,張乃嘉,儲霞飛,李 郁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上接第5期84頁)
2016年董雅琴等[1]調查我國豬群的 PCV2、PRV、PRRSV、CSFV、PEDV、HPS、E.rhusiopathiae 的陽性感染率分別為13.66%、11.81%、24.69%、6.7%、38.45%、13.02%、5.59%。2014年郭龍等[2]對21個省市送檢的12 452份臨床病料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共分離出3 926株致病菌,其中,SS、HPS、E.rhusiopathiae的占比 依 次 為 37.42%、22.49%、2.39%。2009—2010年廖啟順等[3]報道云南地 區 豬 群 中 PCV2、PRV、PRRSV、CSFV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1.30%、46.99%、26.23%、22.46%。2011—2012年師保浚等[4]報道安徽和江蘇兩省 豬 群 中 PCV2、CSFV、PRRSV、PEDV的感染率分別為37.1%、10.6%、27.6%、46.67%。2013年 王 洪 光 等[5]對貴州的部分豬場進行HPS、SS、E.rhusiopathiae鑒定,陽性率分別為 25.5%、32.3%、9.5%。 本 次 調查中陽性檢出率較高的病原為PCV2(40.52%)、PEDV(38.28%)、SS(21.67%)、PRRSV(19.28%)和PRV(17.37%),盡管檢出率與相關報道存在程度上的差別,但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似,安徽地區豬群中普遍存在著PCV2、PEDV、SS、PRRSV、PRV的感染,且為主要病原。而TGEV、HPS、CSFV、E.rhusiopathiae的 陽性檢出率依次為7.69%、5.78%、2.91%、1.81%,均低于我國其他地區的相關報道,尤其是HPS的陽性檢出率僅為5.78%,分析其可能的原因,該菌十分嬌嫩,分離培養成功較難,故其真實感染率應比實際檢出率高10倍之多。
近年來,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繼發感染越來越普遍,使得豬群疫病的控制更是“雪上加霜”。2011年舒相華等[6]報道云南地區豬群中,病原的二重感染比例達26.13%,以“PCV2+PRV”混合感染最多,占二重感染的70.27%;三重混合感染比例為8.05%,以“PCV2+PRRSV+PRV”混合感染最常見,占三重感染的18.04%。2014年韋顯凱等[7]對廣西豬群混合感染情況分析發現,混合感染的比例達37.7%(66/175),其中二重混合感染占80.3%(53/66),主要以PCV2與其他病原混合感染類型為主,而“PRRSV+PCV2”最常見,比例為37.73%(20/53)。本次調查中混合感染率為15.65%,其中二重感染占82.22%,與我國許多地區的調查結果相似,兩種病原的混合感染占主導,且以“PCV2+PRRSV”為主要感染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和2017年雖然均以二重混合感染為主,但2016年檢測出混合感染樣品包括二重和三重,2017年不僅檢測出二重和三重混合感染樣品,而且出現了四重混合感染情況,表明混合感染程度有所加重。PCV2、PRRSV均具有免疫抑制特性,感染后不僅使豬體抵抗力下降,而且削弱對其他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進而對各種病原的易感性增強,容易引發臨床上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
董雅琴等[1]報道2012-2016年我國豬群中PED流行率從2012年的70%逐年下降到2016年的40%,而PCVD、PR、CSF、PRRS的流行率均保持平穩。熊加明[8]報道2012-2016年江西省豬群中PR流行率均在31%~38%之間。楊漢春教授[9]指出近幾年我國豬群中PRRS一直居豬病之首,而PED、PR、CSF的流行均較平穩,HPS、SS是豬場常見菌,而E.rhusiopathiae較為少見。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與2017年安徽地區豬群中PCV2、CSFV、TGEV、HPS、SS、E.rhusiopathiae的陽性檢出率均沒有顯著差異,而PRV和PEDV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由23.46%和45.74%降至12%和30.10%,表明現今對這兩種病原引起疫病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也和有關專家對其預測的流行趨勢一致[10];PRRSV的陽性檢出率則由4.76%升至31.35%,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主要與檢測操作有關,因實時熒光定量PCR具有高敏感性、準確性,故其檢測數據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其次與被檢樣品的送檢來源有關。
PCV2、PRV、PRRSV的流行具有季節性特征[11]。2014年胡帥等[12]報道春季廣西豬群中PCV2陽性檢出率較高(44.44%),2015年董燁[13]報道遼寧地區冬季PCV2陽性檢出率最高(68.31%)。2014年張顯浩[14]等報道我國集約化豬場PRV在第四季度檢出率最高為20.27%;同年鄭霞[15]報道山東地區規模豬場冬季和春季的PRV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7.92%和53.54%。2014年劉曉東等[16]報道浙江部分地區第三季度PRRSV陽性檢出率最高(56.16%);2015年趙永祥[17]報道四川地區第三季度PRRSV陽性檢出率最高(59.09%)。本次調查中,PCV2在第一、二、四季度陽性檢出率均較高,分別為46.24%、35.85%、48.94%;PRV在第一季度陽性檢出率最高(29.11%),表明安徽地區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似,冬、春寒冷季節是PCVD、PR的高發時段,其原因,一是第一、四季度天氣相對比較寒冷,易導致豬群產生冷應激,進而免疫力下降,對各種疫病的易感性增強;二是保溫與通風矛盾,豬舍內空氣流通不良,有害氣體增多,促進疫病的傳播;三是低溫環境適合多數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尤其是病毒。而PRRSV在四季中的陽性檢出率均較高,表明安徽地區豬群中PRRS的流行無季節性,這與王海麗等[18]檢測結果一致。此外,SS、HPS在四季中也均有檢出。SS、HPS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健康豬也能帶菌,主要寄生于上呼吸道,發病的誘因常與機體抵抗力降低有關,如飼養管理不善、衛生條件差、空氣污濁、通風不良、擁擠、飼養密度過大、長途運輸、氣候突變、天氣驟冷驟熱等,尤其在PRRSV、PCV2、PRV等感染后更易繼發。SS、HPS不僅是豬群中重要的細菌性病原,而且在豬群的混合感染和發病致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自2011年PED在國內暴發以來,一直危害產房仔豬,尤其是在冬春寒冷季節。2011-2015年王偉等[19]報道貴州省腹瀉仔豬PEDV陽性檢出率為31.4%,其中以冬季陽性檢出率最高(47.1%),其次是春季(30.6%)。2015年趙志敏[20]報道陜西省腹瀉仔豬PEDV陽性檢出率為36.36%,其中以冬季陽性檢出率最高(54.55%),其次是春季(48.94%)。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一年四季PEDV的陽性檢出率均較高,表明安徽地區PEDV不僅冬、春季節在仔豬中流行嚴重,夏、秋季節也嚴重影響到仔豬的健康,這與牟迪等[21]對2015-2017年PEDV檢測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相似。保育階段的仔豬由于母源抗體的逐漸消失,飼養環境的改變,使得豬群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而引發疾病,其中多以呼吸道疾病常見。2004-2009年劉遠佳[22]等統計全國部分豬場,在具有呼吸道疾病的豬群中PCV2、PRV、PRRSV、SS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0.27%、23.73%、4.94%、4.75%。2011年舒相華等[16]調查云南地區呼吸道疾病患豬的PCV2、PRV陽性檢出率分別為60.99%、45.15%。2015年殷松[23]調查四川地區表現呼吸道癥狀的豬群,細菌性病原陽性檢出率最高的是SS(69.81%)。在本次調查的306份臨床表現為呼吸道癥狀的被檢樣品中,PCV2、PRRSV、SS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0.29%、28.13%、24.74%,其中250份來自保育豬群,表明PCV2是引起安徽地區豬群發生呼吸道疾病的最主要病原,其次是PRRSV和SS。近年來,豬繁殖障礙類疾病嚴重地制約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2011年葉健毅等[24]從福建豬場52頭患有子宮內膜炎的母豬中分離出72株細菌,其中鏈球菌占23.6%。2014年劉琳[25]檢測我國中西部地區豬繁殖障礙性病原PRRSV、PRV、PCV2的陽性率分別為19.39%、9.18%、40.82%。2015年沈永恕等[26]對河南省120頭患有子宮內膜炎的母豬進行細菌分離,分離出鏈球菌44株,陽性檢出率為36.6%。2016年宋玉慧[27]調查河南地區豬繁殖障礙性病原,PRV、PRRSV、PCV2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40.41%、20.55%、28.08%。本次調查,在臨床表現為繁殖障礙類的種豬中,PCV2、SS、PRV、PRRSV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1.88%、18.75%、15%、12.87%,表明PCV2是引起安徽地區種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其次是PRV、PRRSV。而SS的自然感染部位包括上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是引起母豬子宮內膜炎的常見菌,PCV2、PRRSV的存在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起SS的繼發感染,故在加強防控生產中引起豬群繁殖性障礙疾病的同時,應重視SS的免疫預防。
注釋:
① 2×GC-rich PCR Master Mix只用于PRV PCR反應體系
②546bp是變異株目的片段,635 bp是經典株目的片段
③CSFV第二次擴增模板為第一次擴增產物5 L加95 L ddH2O稀釋后取4 L
④表中的細菌代表一個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