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錦
(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1)
竹笛演奏者表達自身情感,呈現作品深層內涵,與靈活運用演奏技巧不無關系。大部分的竹笛演奏者,在演奏中通常局限在演奏技巧層面,易忽視對情感的表達。竹笛樂曲屬于感性綜合型藝術,善于營造情感氛圍,與激發演奏者與聽眾的情感體驗,演奏者唯有充分把握情感,并將其與演奏技巧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塑造樂曲形象。
演奏姿勢不僅會影響外在形象,因為演奏者直接最面向觀眾的,同時也會影響演奏表演效果,如與聽眾的情感共鳴性。通常在竹笛表演中,會采取坐姿或站姿兩種姿,后者多運用在小型合奏,或是竹笛重奏與獨奏中,可確保氣流通暢與氣息靈活性。前者適用于小型樂隊、大型民族樂隊表演場合。坐姿氣息不穩,對此訓練多提倡站姿。要求左腳尖、左手肘、鼻尖在一條豎線;笛身應與手指、頭部垂直,小臂、手在一條直線,在其基礎上進行訓練,確保動作規范性與靈活性[1]。
竹笛演奏對氣息要求較高,在訓練中,首先練習吸氣,鼻子緩慢吸氣,用嘴緩慢呼氣。吸氣時身體放松,擴張胸腹同時,肋部外撐用力,腹部氣逐漸減少,膈肌上提促使音連續。初學者雙手叉腰,保持穩定與緩慢的呼吸,以有效感受氣息。每天展開氣息訓練10分鐘,吸氣后可擴張喉嚨,換氣保持氣流通暢。有效融合頭腦、口風、氣息、口勁的靈敏度,確保音色、音量與音準的效果。
手指訓練也不可忽視,首先保持手指放松,手指呈弧形,按孔力度適中,確保演奏順暢度。竹笛演奏技巧分為南北兩派,“顫疊打蹭”為南派技巧,“垛滑吐花”為北派技巧,如《牧笛》曲目隨情所至,與氣息、手指控制不無關系。演奏中,要求手指松弛勻速,確保音持久、均勻與準確。
肺部、咽喉、舌頭、嘴巴等相互聯系,任何部位出現變化,都會直接影響演奏效果。尤其是舌頭的靈敏度,會直接擾亂手指與氣息。演奏中舌的伸縮功能相當于活塞,可阻止氣流與調節音節,相當于畫龍點睛作用。如《姑蘇行》演奏中,需運用到顫音、打音、疊音等技巧,確保音調有效壓縮,以借助曲笛優美音色,為聽眾營造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景象;對此,加強花舌、吐音訓練尤為關鍵[2]。
竹笛演奏中,合理處理演奏速度,可增強樂曲的表現力。演奏速度應當根據曲目風格、情感變化處理,如在變化節奏時,應當做到快速流暢轉變,快慢節奏轉變應當自然過度,層次化、均衡化的變換,結合樂曲內容,利用情感將曲目推向高潮。
演奏竹笛時,可通過多種形式展現氣息。前奏前,應深入體會曲目,加強訓練,根據曲目要求靈活融入情感與氣息處理。如《春到湘江》曲目,時而吟唱般低回,時而激揚高歌,需要演奏氣息舒馳、屏提有度,結合演奏速度、力度,層層遞進轉換氣息,借助氣息強度,將情緒推向各個演奏階段。
力度處理方式多樣,可圍繞樂曲內容掌握吹奏力度,實現演奏中的動態力度變換。利用較大的演奏宏亮硬朗曲調,以營造高亢的情感氛圍,利用較小力度演奏柔緩曲調,以帶動聽眾寧靜的情感體驗。演奏者需靈活掌控氣息幅度,靈活自然的完成音律力度轉換,使曲目旋律更好的帶動情感,以增強演奏藝術魅力。
竹笛演奏中的音色運用形式多樣,但與演奏者理解曲目風格、情感不無關系,以更好的處理音色,帶動曲目情感準備表達。針對于宏觀強烈的曲目情感,需借助清晰音頭、剛性音色演奏,提高音樂表演的震撼力。針對于柔美曲目情感,多采用柔和軟潤音色處理情感,以帶給聽眾抒情、幽靜的曲目演奏。音色轉換應當自然且靈活,也是需要演奏者感悟與理解的,確保曲目演奏流暢性與感染性。
竹笛樂曲情感藝術,演奏中心是情感表達,善于營造孤獨、輕快、激昂、雄渾、悲壯等情感氛圍,以及欣喜、向往等內心情感,這就要求演奏者,對所演奏的曲目,有著充足、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以靈活運用氣息等演奏技巧,將曲目情感完美呈現。每個人在欣賞曲目時,都有著不同的情感體驗,如歡快的樂曲旋律,易向聽眾傳遞欣喜、快樂的情感;柔和的曲目旋律,會為聽眾傳遞與營造深沉、思念、憂愁的情感體驗,同時演奏者也會與聽眾間,措施一定的情感共鳴。對此,可以說竹笛曲調欣賞,就是體驗曲目情感的過程,通過情感傳遞而引起共鳴。樂曲欣賞中,領略曲目內涵、深意與藝術魅力,與情感體驗有直接關系,這就要求演奏者,靈活掌握竹笛演奏技巧,精純的演奏曲目風格,在其基礎上,將自身的感悟有效的融合,以帶動聽眾情感,提高聽眾審美水平,為竹笛演奏藝術發展助力。
樂曲情感表達,帶動了演奏者演奏技巧的提升與精湛,而演奏技巧的熟練,對豐富樂曲深意、提高樂曲表現力、呈現樂曲情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除此之外,演奏者還需注重自身在技術層面、藝術層面素養的提升,以更好的迎合帶動聽眾審美取向、價值觀,為竹笛文化發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