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國 溫雪瑾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比如陜西地區的秦派二胡,都具有十分濃厚的陜西地域風格,經常用于為地方戲曲配樂,比如陜西關中地區的秦腔,演唱時多用二胡進行伴奏,樂曲富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以魯日融創作的樂曲《秦腔主題隨想曲》,就是根據秦腔改編而成,左手以“樓弦”、“歡音”以及“苦音”等演奏手法為主,使樂曲的旋律顯得悲苦而深沉;右手采用擦弦的手法,增加了情緒表達的力度,以上種種都充分體現出二胡演奏的地域風格色彩。
在蒙古族的音樂作品當中,長調與短調最能體現地域色彩。蒙古族二胡演奏往往蒼涼粗獷,不僅展現了草原的遼闊,還體現了蒙古民族不同的風情。蒙古族民眾熱情奔放,率真淳樸,在其二胡音樂當中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歌曲當中大量采用十六分音符及三度打音,并且將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這些都是蒙古二胡樂曲獨有的特征。比如劉長福改編創作的作品《草原新牧民》,運用二胡悠揚的旋律,展現出草原無邊遼闊的景象,訴說牧民們對美麗景色的贊嘆,以及對于幸福生活的熱切向往。在作品當中,作曲家還根據樂曲需求加入獨特的演奏技巧,通過模仿馬頭琴的聲音,來描繪牧民們策馬草原的熱情奔放。
河南省一帶的地方戲曲,具有十分鮮明的中原戲曲特色,比如作品《花木蘭》、《游鄉》等,都是許多觀眾所熟知的曲目。在演奏過程當中,采用板胡配樂,再適當加入滑音等演奏技法,使豫派胡琴演奏的鄉村風味更加鮮明。而河南地區的二胡音樂,則主要采用版式結構,再配合完整的音樂程式,從而賦予樂曲更為鮮明的地域色彩,例如《河南小曲》,用二胡演奏的旋律帶有濃郁的地域風情,充分表達了當地人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采用“滑揉”等演奏手法,加重樂句的強音,讓人聽上去更為樂觀風趣。同時配合作用大滑音、壓揉以等演奏技巧,結合當地地方音樂,創造了甩弓這一演奏技法,上述方式都極大地增強了當地二胡音樂的地域風格。
此類作品如關銘創作的作品《蘭花花協奏曲》,蒼涼深沉渾厚樸實,充分體現出秦晉高原的風格。在演奏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借鑒板胡的演奏技巧,以左手為例,要使用滑壓、揉打等技巧,而右手弓矩時長時短,存在很大的變化,樂曲富有鮮明的三秦地域風味。例如二胡曲《紅軍哥哥回來了》,是由板胡獨奏曲移植而成,富有濃厚的陜北風格,在表現技巧上借鑒了碗碗腔的風格,根據故事主線安排樂曲的結構,以多段聯曲體為主。樂曲音域十分寬泛,在二胡音樂作品中十分少見。為充分體現樂曲的風格,在演奏的過程當中將“墊指壓弦滑音”及運弓結合起來,不僅增強了滑音的效果,同時也使得塑造出的音樂形象更為生動,更能充分體現地域風格,從而更好地配合樂曲營造良好的意境。
在各種地方戲劇中,除豫劇、越調等大劇種之外,還有一些獨特的表演形式,比如二夾弦、墜子等。不同的戲劇劇種,其行腔板式也有差異,同時具有的地方風情也不同。掌握不同風格的地方戲曲,了解其包含的中原特色,演奏時才能更加輕松自如。以《像北敘事曲》為例,即使是在中原戲曲中,其特色也十分鮮明。例如《河南小曲》這首作品,風格幽默詼諧,充分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精神面貌。演奏者必須要精準地把握作品情感的變化,才能通過演奏展現作品所具有的地域風情,在演奏過程當中,左手觸弦的力度以及滑音的運用,與傳統二胡演奏的技巧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劉明沉先生在板胡演奏上具有相當高的造詣,而板胡在河南一帶頗為盛行,同時也是很多地方劇種最為主要的樂器,《河南小曲》中有著十分清晰的板胡演奏痕跡,作品當中連續使用了大量的滑音,然后配合壓揉、扣揉、大滑音等多種演奏手法,再配合用弓,而上述方法都為運用二胡藝術展現地域風情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此類風格的二胡樂曲作品數量較為豐富,比如曾尋的作品《拉駱駝》,劉長福的作品《草原新牧民》等。這一類作品的曲風都較為蒼涼。演奏過程當中要充分體現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從而為聽眾營造出“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意境。在演奏的過程中,為充分體現音樂形象的變化,展現獨特的草原風情,除了要特別注意運弓的力度之外,還需要適當加入其他的演奏手法,比如在樂曲當中加入五度與三度顫音,正是模仿與借鑒馬頭琴的演奏技巧,演奏二胡樂曲的過程當中,適當借鑒不同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僅能夠對二胡演奏技巧進行創新,更有利于營造意境,展現不同地域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