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丁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民歌走過了一條波瀾起伏的路。它經歷了:為共和國放聲歌唱的建國初期1949-1956年;“反右”、“大躍進”、“三年困難”在曲折中前進1957-1966年;“文革”狂潮下心靈的顫音1966-1976年;改革開放中的轉型與陣痛1976-1992;后新時期的音樂繁榮1992-2000年;新世紀新景觀2001-2010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國民歌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幾經流變,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社會語境的變遷,這是催生遷動流變的重要動因。本文借《東方紅》、《繡金匾》的流傳嬗變,寄以引發更多同行對中國民歌整體性研究的深入關注。
民間歌手李有源是我國當年解放區、陜甘寧邊區葭縣有名的“傘頭”(秧歌領唱、領舞)。當時,他由當地一名深受苦難的農民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在深深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的同時,選取了陜北原生態民歌中的小調《騎白馬》,又名《探花》、《蕎麥花》,對速度、節奏和潤腔作了相應變化后,填詞改編為《東方紅》,以表達自己和人民群眾對黨和領袖以及人民軍隊的熱愛。歌曲分為四句一段,共三段,每句落音依次分別為2、2、2、5。首句為兩個三言短句合成的六言,余下均為七言;第三句有襯腔“呼兒嗨喲”與第四句相連。據考,這首小調最初僅是一位熱戀中的姑娘為她心愛意中人的歌唱①。然而,就是這首至今也仍無法弄清流傳年代的歌竟在我國爆發抗日戰爭社會語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形下變得如下形態。歌中唱道:“騎白馬,跨洋槍,三哥哥吃的是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去看姑娘,打日本我顧不上?!边@其中流變的根本原因是:廣大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能敢于同日本帝國主義作殊死的斗爭,從此這支歌便傳遍祖國。1949年的10月1日,在喜迎新中國成立的同時引發了建國初期的為共和國放歌,使當代歌曲事業涌現出許許多多民歌新作和優秀的改編曲。諸如以原生態為基礎的創作民歌:馬寒冰、劉熾的《新疆好》;范禹、麥丁的《遠方的給客人請你留下來》;崔永昌、羅宗賢的《桂花開放幸福來》;海默、通福的《敖包相會》;樹影、王洛賓的《高高的白楊樹底下》;洛水、孟貴彬的《藏胞歌唱解放軍》;崔靜淵、鄭鎮玉的《閨女之歌》等。與此同時,在創作民歌基礎上,又出現了更多民歌合唱的精品力作。如麥丁編曲,范禹作詞,根據撒尼族民歌改編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時樂濛、孟貴彬編曲,孟貴彬編詞,根據云南民歌改編的《小河淌水》;葛順中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編曲的《送我一支玫瑰花》;解冰、劉熾編曲,希楊編詞、李煥之編合唱,根據東北民歌改編的《生產忙》;王洛賓譯配,蔡余文、楊嘉仁編合唱,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的《半個月亮爬上來》;沙萊編曲,根據湖南民歌改編的《嶉咚嶉》等作品猶如繁花似錦不及備述。此外,令人至今難忘的還有李煥之先生為民歌做的兩件事:一是由他執棒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聯歡節上一舉奪得創作、表演兩枚金質獎章;二是由他根據《東方紅》改編的同名混聲合唱,其藝術風格雄偉壯麗、輝煌燦爛,不失為民歌合唱的經典版本,曾被國家多次重大禮儀場合采用,助推了建國初期中國民歌的空前繁榮。之后,《東方紅》的樂曲聲又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響徹世界。
郭蘭英,山西平遙人,我國著名民族歌劇表演藝術家、人民歌唱家。童年學戲,先為山西中路梆子演員,后因“新歌劇”事業需要,于1946年投身革命文藝隊伍。曾出演過上百部傳統戲,后在民族歌劇多個劇目中飾演主要角色。她畢生堅持將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唱功、做功科學地融匯在民族歌劇中,為我國民族歌劇的草創、發展和成熟做出巨大貢獻。此外,她還特殊珍愛頗具民族風格與鮮明地方特色和革命情懷的歌。她為電影《上甘嶺》錄制的插曲,也就是人們至今俗稱的“一條大河”—《我的祖國》其藝術境界至今無人能及。她曾在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聲樂比賽獲獎,在1952年全國戲曲匯演獲獎,并出國訪問演出。在她的保留曲目中,民歌《繡金匾》、《南泥灣》等作品一直是她心中的最愛。
《繡金匾》一歌的原生態狀最早發現于我國秦嶺以北,渭河兩岸的關中平原,那里系華夏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故人文薈萃,小調、小曲異常豐富?!独C金匾》就是由當地流傳較廣的小調—《關中小調》,亦稱《繡荷包》流變而成。原曲共有7段歌詞,大意是說:一位待嫁的姑娘在給情郎繡荷包時的所思所想②。這支歌究竟流傳了多少年,目前尚不得知。但它之所以流變為《繡金匾》的原因卻非常明確,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那里的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見證了在紅軍駐扎陜北的13個春秋里,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和更多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正是這特殊濃烈的喜悅所凝結的社會語境,才使這首陜西民歌中的小調被全新改詞流變為歌頌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熱愛朱總司令和人民軍隊的幸福頌歌。郭蘭英作為我國首批民族歌唱家,曾多次為中央各級首長和人民群眾演唱該曲。也正是這支歌,代表了許許多多中國民歌在共和國建立后的半個多世紀特殊、特定社會語境中的潮起潮落。從1957年到1977年,中國民歌幾乎是一種非常態下的艱難前行。盡管如此,它卻頑強地為各類題材、體裁、內容、形式的創作歌曲提供最大可能源泉性支撐,并始終堅守自身發生發展的準則。終于,我們的黨中央作出英明決策,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上來。好政策著實令人高興,但實際工作卻分外艱巨。一切要從“零”開始,可謂起步均需止步之處。1977年底,沉寂多年的郭蘭英面對共和國三位偉大締造者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的辭世和反革命集團“四人幫”的徹底被粉碎,悲喜交加,斷然報經組織,將《繡金匾》采用流變手法,將第五段歌詞改為:“三繡周總理,人們的好總理,鞠躬盡瘁為人民,我們熱愛您。”一吐胸中郁積已久的困惑、不解、迷茫和無助。意想不到的是,她的再唱《繡金匾》競唱開了國人期待許久的心結;唱出了不知多少人的淚水;沖淡了中國民歌在改革開放轉型中的陣痛;引發了后新時期的繁榮;迎來了整個歌曲事業的新世紀、新景觀。之后的日子里,宋祖英等更多民族歌唱家與熱愛民歌的有識之士,帶動全國人民把中國民歌唱紅了整個華夏大地,并一舉漂洋過海,同早年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在《圖蘭朵》中采用我國清代既以十分流行的《茉莉花》合并交響,共鳴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綜上,本文針對兩首中國民歌,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的流變給出的評述說明,歷史上,每一社會語境的變遷都會串聯起原生態民歌、改編民歌、創作民歌以致當代歌曲的各自景觀,映射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獨特面貌。民歌是面鏡子,可以折射時代的光譜,記錄歷史的變遷,社會生活的變化,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正所謂“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情者系與政”(白居易)。此外作者以為,欲完成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歌的整體性研究,尚待對每一民歌個體深入發掘其特有“景觀模式”所孕育的獨特藝術風格和特點,特別是其中歷時性與共時性中的個性,力爭做到:以整體性視野關注當代民歌,以系統性思維推衍藝術風格的歷史衍變,以統一的話語范式界定描述藝術風格及發展歷程。這不僅有益于深度考查和了解當代中國的現代性與全球化進程,同時對塑造國民性格與構建國家性格亦會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注釋:
①② 杜亞雄.中國民歌地圖(北方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29,124.
[參考文獻]
[1]居其宏.共和國音樂史(1949-2008)[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2]晨楓.當代中國歌曲藝術史綱[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