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彤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國風”流行音樂通過將民族化的音樂元素、傳統的編曲形式及古典文學的詩詞韻味融入到歌曲的創作中,使之在充分展現出東方民族文化優秀品質的同時,引起本民族最普遍的美學與道德的共鳴,既能夠起到提高民族認同感的作用,又可以引領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的傳統藝術,這對于當代青少年的愛國教育與音樂藝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容納著來自外界多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文化,形成了自身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流行音樂擁有了更多與西方流行音樂交流的機會,并得到了世界范圍內廣泛的關注。而“中國風”流行音樂在保留著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特色的基礎之上,利用流行與傳統交融的嶄新方式,在成為中國流行音樂代表的同時,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國風”流行音樂的浪潮。可以說,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風”流行音樂都將在中國流行音樂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謂“中國風”流行音樂具有鮮明的“三古三新”特征,在填詞作曲的過程中能夠突出地展現歌曲中的中國元素[1]。在歌曲的內容上,“中國風”流行音樂經常借鑒名詩古句中的典故,讓歌詞充滿古典的韻味。而在曲風旋律上,“中國風”流行音樂則更多地運用了中國戲曲和民族樂曲中的元素,使歌曲悠揚動聽,具有濃郁的古樂風格。此外,在樂器選擇上,“中國風”流行音樂大量地使用了各種常見的民族樂器,比如二胡或喇叭等,完美地將民族樂器的特色與現代流行音樂的樂感融為一體。
“中國風”流行音樂的興起是大批中國流行音樂人不懈努力的結果,他們中很多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林夕、方文山等,通過對“中國風”音樂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努力使“中國風”流行音樂呈現出多元化曲風的同時,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風”流行音樂的發展[2]。
現階段“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創作方式多種多樣,既有在題材上引用歷史典故,又有在演唱技巧中融入傳統民族唱腔[3]。從本質上看,雖然這些“中國風”流行音樂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但都是在西方流行音樂的基礎之上,以“中國風”作為創作的核心思想,通過把東西方流行音樂元素創新性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中國風”流行音樂不僅能夠滿足大眾追逐時尚的需求,同時也能夠彰顯出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4]。
與傳統的音樂教學相比,“中國風”流行音樂所包含的豐富民族情感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由于很多“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創作內容來自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們深刻地品味生活、感悟生活,進而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5]。
現階段,“中國風”流行音樂之所以獲得了廣大學生們的喜愛與歡迎,一方面是因為這種風格的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簡單、通俗、易懂的歌詞會讓人在欣賞之余,情不自禁地跟隨著曲調哼唱起來;另一方面音樂本身所體現出的民族文化背景,也讓學生們在逐漸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時,廣泛地了解與學習和音樂相關的文化知識。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不僅可以遵循學習的興趣享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并且還有權對教學體驗做出主觀的評價,而評價的對象除了自己之外,還包括了授課教師與同學們。“中國風”流行音樂的課堂教學模式簡單多樣,為學生的教學評價,特別是自我評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對于多樣化的“中國風”流行音樂課堂教學來說,可以因地制宜的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評價,比如教師與學生或者是同學之間的雙向互動評價,并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基礎,建立起全新的音樂教學模式,讓學生客觀、準確地掌握自身的學習狀況與學習成果。
為構建起“中國風”流行音樂教學體系,各大高校需要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在嚴格遵循音樂教育大綱的基礎之上,緊密結合“中國風”流行音樂的教學目的,靈活地制定教學計劃與設計教學內容,研發符合學生教學需求的音樂教材[6]。同時,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聆聽學生的建設性意見,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公開研討課的方式,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中國風”流行音樂的課堂建設中來。
此外,為了更好地構建公開化的教學環境,還可以圍繞“中國風”流行音樂主題開展教學或者是學術論文比賽等活動,在進一步豐富與完善教學體系內容的前提下,展示教學成果,并將教學活動上升到學術的高度。
作為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流行音樂,“中國風”流行音樂雖然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與知識結構,但其獨特的文化背景與音樂形式卻具備了較強的實踐教育價值,相信在未來必將成為一門熱點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