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兵
(福建省歌舞劇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民族唱法是指以民族風格為特色的唱法,具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而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唱法對于戲曲、民間唱法等領域也進行了深入的借鑒與學習。
民間唱法在風格、感情色彩、技術運用等方面都具有著多樣性的特點,而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術也正是對這些特點進行了學習與繼承。民間歌唱技術的多樣性首先體現在語言方面,我國民間唱法中對不同民族語言、不同地區方言的運用使得民間歌唱技術在風格上的多樣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藏語中大多數字母的發音部位較深,詞語的發音一般會有由重到輕,因而藏族的民歌、山歌也具有了高亢、嘹亮的特點。此外,很多地方民歌還會將方言的發音特點融入到嚴重技術中來,例如在湖南民歌《一個竹竿容易彎》中,就是將歌詞的“竹”字唱為“zou”音,使歌曲更加具有湖南的地方民間特色,因而在民族唱法中,演唱者同樣需要對方言、民族語言在歌曲中的運用進行充分掌握。
其次,民族唱法男高音還需要對民間歌唱技術的情感表達技巧進行繼承。民間歌曲的形式非常多樣,且大多是演唱者對情感的表達以及對生活的描繪,如山歌、船歌、牧歌等都是民歌的主要形式,通常是在生活中即興演唱,并將其作為生活中對情感宣泄的一種形式,甚至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必然需求。所以民間歌曲的演唱對于情感的表達十分真實,也非常具有感染力,這與目前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術過分強調音色、音調等技術運用的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民族唱法男高音必須對民間歌唱技術中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學習,力求將民族歌曲中表達的情感真摯的表達出來[1]。
我國戲曲的種類繁多,在表演風格、表演形式上也具有非常顯著的特點,因此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術同樣可以從戲曲的發聲技術中進行學學習。我國的戲曲表演大多以唱為主,因而對表演者的發聲技巧與發聲練習十分重視,例如在氣息控制上,早在元代就提出了偷氣、換氣、就氣、歇氣等氣息控制技巧,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論,而在其他方面如字音問題、音色問題、美學思想等方面在很多戲曲著作中也都有明確論述。而在我國漫長的戲曲發展歷程中,這些理論都已經比較成熟,因此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術可以對我國戲曲發聲技術中的理論方法進行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此外,我國戲曲表演對唱法與嗓音的要求極為嚴格,在喊嗓與調嗓等練嗓方式上更是有著獨特而有效的系統化訓練方法,在喊嗓中,表演者通常會選擇利用不同的字母進行夸張性的念白練習,而具體的字母則需要根據表演者所扮演的具體角色而定,例如在京劇中通常會將表演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物種角色,其中凈角通常會演一些性格較為粗狂的男性人物,因此在喊嗓時就會選擇“喔”、“啊”等念白進行練習,而老生由于需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人物,因此在喊嗓時需要以“衣”音帶“啊”音進行高音練習,以使老生在發聲特點方面其更符合角色特點。
美聲唱法以西方古典唱法為基礎,具有呼吸有力、聲音洪亮、感染力強等特點,對民族唱法男高音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首先,美聲唱法在呼吸訓練上比較系統,通常會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來壓迫橫膈膜并擠壓肺部,這樣會使肺部的收縮力增強,在演唱時供給唱腔的氣息也會更長。美聲唱法的呼吸訓練方法充分利用了人體的呼吸生理機能,將胸腔、腹肌等身體部位充分調動起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因而民族唱法男高音可以對這一呼吸訓練方法進行借鑒。其次,美聲唱法對喉頭位置、咬字、聲音走向等因素對發生的影響進行了明確的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例如美聲唱法認為咬字的位置、口型能夠改變音色或聲音的圓潤度,因此在美聲唱法中的咬字位置普遍靠后,而咬字時的口型則一般呈圓形,從而將美聲唱法音色偏暗、聲音柔和而圓潤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民族唱法男高音也可以借鑒這種咬字靠后的方法,使高音演唱更具“字正腔圓”的特色[2]。
通俗唱法雖然看上去與民族唱法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其在情感表達、嗓音控制等方面同樣值得民族唱法男高音借鑒。首先,在通俗唱法中為表達歌曲中的特殊情感,經常會使用聲帶部分閉合的方法進行演唱,使發出的聲音出現漏氣現象,從而將特殊的情感或風格表達出來,這種對嗓音的控制方式比較巧妙,民族唱法男高音也可以對此進行借鑒。同時,通俗唱法的情感表達十分自然、真實,表演方式也非常貼近聽眾,而這也正是通俗唱法在當今社會中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而民族唱法雖然同樣具有著風格多樣、感情質樸、語言生動等特點,但卻與觀眾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在感情表達上也與當今社會大眾的需求有著一定差異,因此民族唱法想要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大眾的聽覺體驗與實際需求,對通俗唱法的情感表達方式、表演方式加以借鑒,并以此為基礎對男高音歌唱技術進行改進。
總之,對于民族唱法男高音來說,想要提高自身演唱水平,不僅要充分掌握民族唱法中男高音的歌唱技術,還要對民間唱法、美聲唱法等其他領域的方法與技巧進行學習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閆樹東.淺談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術的發展[J].戲劇之家,2014,05:137.
[2]黃學軍.民間歌唱技術是民族唱法男高音學習的源泉[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4: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