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珺蘭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音樂作為人類傳遞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于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樂感是指個體對于音樂的感知和領悟能力,同時也是影響音樂演奏效果的關鍵所在。鋼琴教師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有必要先從培養樂感著手,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引導他們逐步領悟音樂的內涵,從而充分、完整地詮釋出音樂作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綜合素養。
據調查了解,部分學生是在家長的要求下來學習鋼琴課程的,并非出于個人意愿,因此,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較為淡薄,不愿意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得整體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樂感培養更是無從下手。
就目前而言,鋼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大多側重于理論知識和彈奏技能的教學,忽略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需求,并且在教學內容設置上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難懂,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并且夾雜者大量的西方文化知識,加重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容易使他們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
現有的鋼琴等級考試中,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聽覺能力和彈奏技巧等方面的內容,很少有涉及到考核學生樂感和樂思的。這就使得鋼琴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強調專業知識和技巧教學,忽視了培養學生樂感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音樂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
讀譜是培養學生樂感的必要前提,只有學會正確的讀譜,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音樂情緒。因此,鋼琴音樂教師在培養學生樂感時,有必要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譜方法,包括樂句、指法、表情記號等。音樂語言和人類語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曲家在創作時同樣也會通過特定的樂句表現形式或表情記號來表達不同的音樂情緒,學生們如果能夠準確把握這一點,對增強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鋼琴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指導學生養成隨時注意作者標注內容的良好讀譜習慣,久而久之便逐漸積累形成一定的樂感。
良好的聽覺和想象能力是培養學生樂感的基本條件,鋼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以聽為主要手段,不斷提升他們對音樂美感的感知能力,從而使其在今后的彈奏過程中代入相應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詮釋出作品的音樂情緒和內涵。此外,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培養其樂感同樣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鋼琴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靈活創設教學情境,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大膽融入自己的想法,從而賦予作品新的內涵深意,對于促進學生樂感能力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鋼琴演奏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學生需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才能演繹出有靈魂、有感染力的作品。因此,鋼琴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除了要向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音樂風格,還應有目的引導他們對作品主題和創作思想進行理性的分析,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幫助其快速、深入地把握作品實質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樂感,使其在演繹鋼琴音樂作品時充分凸顯出自己的個人特色,增強自身的音樂表現能力。
首先,鋼琴教師應當為學生們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其在音樂熏陶的環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其次,學校可以協同家庭共同打造一個溫馨和諧的音樂學習環境,讓學生即便是在家中也能接受到音樂教育,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音樂感性認識能力的目的,由量變逐漸引起質變,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水平。此外,對于鋼琴教師而言,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積極組織各類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參加藝術表演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現場演奏能力,最終以達到提高學生樂感水平的目的。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樂感是提高鋼琴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名鋼琴教師,首先,需從最基本的讀譜入手,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譜習慣;其次,要著重培養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其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實質;最后,鋼琴教師應當將樂感培養和技巧教學相結合,加深他們的學習感觸,從而達到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音樂綜合素養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晶.重視學生樂感培養,提高鋼琴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5,52.
[2]張陽.鋼琴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樂感[J].大舞臺,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