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婕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安代舞主要是一種在甘肅北面的草原上流行的一種生態型舞蹈,安代舞從產生發展至今具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現有的資料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科爾沁草原南部的庫倫旗。最初是蒙古民族信仰的薩滿教用來給蒙古族人民治療疾病的薩滿教的舞蹈,這時的安代舞蹈中含有祈求神明精靈的庇護、趕走邪惡趕走疾病消災解救的意思,關于安代舞的流傳和發展還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在很久之前,我國北方的科爾沁大草原上,住著父女倆,草原上彼此作伴,相依為命。不幸的是,女孩得了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經過無數個醫生診斷治療,都不見好轉。眼看女兒的命危在旦夕了,這位父親哭泣著向長生天祈禱能夠保住他女兒的命。這位父親的舉動吸引了周圍村子其他人的關注,前來圍觀的村里人逐漸增多,他們心疼這對父女,跟著這位父親一起向長生天祈禱,他們跟著這位父親甩臂跺腳用紅色的布條拿在手中揮舞舞蹈模仿能夠驅邪和和溫暖的火焰,人們圍著牛車哀歌。在反復的唱跳過程中,感動了長生天,女孩的病好了。
這個故事發生之后在民間廣為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后來人們對這個故事進行升華,在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達慕盛會,都會用這種都用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來表達和祭奠,抒發人們的感情。人們對自行組成一個圓圈,并都敞開自己長袍的下擺,右邊的手拿著一塊綢巾,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在婉轉的旋律和悠揚的曲調下人們給這種舞蹈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安代。傳統的安代舞具有舞蹈準備、舞蹈發起、舞蹈高潮、舞蹈收場幾個程度,這幾個舞蹈程序都需要“博”來主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興安地區安代舞原有的迷信色彩程度不斷降低,安代舞逐漸脫離了原本迷信的成分,并作為一種民間舞的形式流傳下來。在科爾沁地區當人們過某種節日、慶祝豐收、舉辦婚禮、舉辦喪禮、舉辦迎賓宴會時,當地人們往往都會跳安代舞。在安代舞的表演上,小姑娘、小媳婦會頭戴跳舞頭巾,小伙子會脫掉自己的鞋,光著腳丫跳舞,孩子們則是扮起各種鬼臉來進行跳舞。安代舞的舞蹈動作一般包括一邊甩巾、一邊踏步,繞著巾進行踏步,叉著腰拍著手,向前奮力奔跑,努力跳轉翻閱,在空中踢腿練習等等。這些動作的訓練具有優美、平穩、動作靈活的特點,并組合成了一種盛大的舞蹈場面,將藝術美和生活體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安代舞一般能夠在節慶活動或者休閑娛樂活動中進行,具體表現形式是一個人進行領唱,其他人進行附和,之后形成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載歌載舞形式。安代舞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很強的自我娛樂性、鮮明的民族特點以及充分的生活化氣息。隨著時代的發展,安代舞發展更加平民化、通俗化,其舞蹈的練習不再受時間、地點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只需要一定的音樂節奏和領唱歌手就能完成舞蹈的訓練。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安代舞的表演人員也不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婦女、老年和兒童都能參與到其中,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舞蹈的基本表現形式進行自由舞動。
“民間舞通常是人民群眾的一種自娛方式,有時也可用于節日慶典和祭祀活動。他還是專業舞蹈的主要素材來源。”①傳統的安代舞演練需要音樂歌曲的伴奏,歌唱成為安代舞表演的重要特征。但是從藝術的發展角度上看,安代舞是一種以演唱為主,加上舞蹈動作的民間舞蹈形式。安代舞的曲風樂調等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歌手和舞蹈表演者通過安代舞這個形式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情感,將舞蹈本身內容和思想的感染力傳遞給觀看舞蹈的受眾。安代舞的歌詞在開始和結束階段具有一定的模式,中間內容表演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適當地改編和創作,以一種或者贊美、或者嘲諷、或者嬉笑怒罵的方式來展現。
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安代舞發展得到了完善,不僅是一個區域的文化代表,也成為我國舞蹈藝術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安代舞廣泛地流傳在民間,后來經過有關人員的加工和再創作成為一種舞臺藝術形式,最后在肅北地區落戶,成為當地慶典活動、宴席舉辦、接見奉送時不可缺少的內容。現階段,安代舞具有的舞蹈動作一般有原地踏步擺綢或者向旁邊進行輕輕的移動,身體向前傾斜綢立起后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兩旁甩綢等。
傳統形式上的安代舞一般不需要音樂的伴奏,舞蹈者一般是隨著演唱者的演唱來進行舞動。舞蹈配樂基調總體鮮明愉快,舞蹈涉及的動作簡單。另外,傳統的安代舞有“博”主持儀式,表現為歌曲演唱者和善于安代舞的男人進行舞蹈,病人跟著模仿,其他人在旁邊圍觀,在舞蹈演繹高超的時候,眾人會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來”等詞語呼喊助威。隨著情緒的高漲以及舞蹈的深入進行,人們會由最開始的伴歌發展成為頓足伴舞,在舞蹈中充分表達自己歡樂的情感。
隨著安代舞在人們之間的廣泛流傳,參與安代舞演唱和舞蹈的人逐漸增多,安代舞的唱詞、曲調等逐漸變得豐富多樣,出現了對歌、活躍舞蹈氣氛的環節。在時代進步發展下逐漸演變的安代舞后來的動作重點體現在手。在每年的豐收季節,參加安代舞的人員會大幅度增加,從白天到夜晚人們都能夠不辭辛苦、不嫌勞累的進行舞蹈的排練,排練時間長達連續的一個禮拜、半個月甚至一個月。舞蹈表演的人數不確定,最少的時候是十幾個人,最多的時候達到了百來人。
安代舞的演練對場地的要求較高,需要的是寬敞的平地,在平地上鋪上馬糞或草,之后用濕土蓋硬,提升場地彈性。場地中央需要埋上一個空碗,在空碗的上面架起座車軸,并用布蓋緊軸頂。傳統安代舞的表演需要歌曲作為伴奏,且要求安代舞要具有歌唱的特性,將舞蹈動作、伴樂節奏、歌曲演唱三者充分的結合,從而將安代舞的精髓充分地展現。安代舞表演到高超階段會讓人感到精神愉悅、神清氣爽。后來安代舞的發展將"踏步"、"跺腳"、"甩巾"及自定圍圈等基本步法和大量的民歌、好來寶、祝贊詞充分融合,實現了對安代舞的整合發展。
從歷史上看安代舞就在蒙古舞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近400年的歷史中在民族舞蹈方面發揮著其重要性,鮮明的民族特色,突出的地域個性,和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奠定了安代舞在內蒙古民間舞蹈中的地位。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內蒙古庫倫旗地區進一步對安代舞的產生、發展及其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響。發展至今,安代舞成為蒙古民族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文化。在1996年,庫倫旗被稱作是中國安代藝術之鄉。在時代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下,安代舞的內涵得到拓展,成為一種具有娛樂性質的民間舞蹈,得到了人們的青睞,并在發展演變中成為蒙古民族發展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安代舞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不變的是以舞蹈動作為基礎。在安代舞的深入發展下,其舞蹈動作由原來的三四個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個。但是受文化變遷的影響,安代舞的繼承傳播方式和傳播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需要有關人員進行重新思考和整合。為此,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對安代舞的保護和重新整合。在2006年的時候,蒙古族的安代舞被確立為第一批國家級別的文化遺產。2007年,甘肅北部的一個縣城舉辦了第一屆“電力杯”安代舞活動大賽。通過這場比賽將原本在人們生活中逐漸淡化的安代舞重新發展起來,得到了各界人們的關注和研究。2008年,隨著廣場舞和全面健身運動的深入推廣,安代舞成為人們全面健身運動和廣場舞發展的首選,得到了不同民族人們的青睞。在2010年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的全面啟動。雖然國家在做著很大的努力,但是,現在的安代舞在傳承上還是面臨著危機,隨著老藝術家的去世,安代舞原有的一些舞姿失去了傳承,安代舞中那些原生態的內容和表演形式逐漸喪失,表現在一些蒙古人民聚居的地區,能夠完整地跳完一整支安代舞的人越來越少。安代舞中涉及到的傳統儀禮和舞蹈程式、唱詞也幾乎喪失殆盡,更為可怕的是,很多年輕人甚至認為安代舞是一種老年健身操。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安代舞需要專業的舞者繼續研究發揚傳承安代舞。傳承安代舞刻不容緩。民間舞通常是人民群眾的一種自娛方式,有時也可用于節日慶典和祭祀活動。他還是專業舞蹈的主要素材來源。
作為一名出生并生活在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的舞蹈編導,安代舞在我的舞蹈生涯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學習安代舞經典的舞蹈動作和安代舞代表性的紅綢道具外,怎么樣的能夠使得安代舞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夠既保留了安代舞的精髓又加入了能夠符合現當今時代潮流的創新意識呢?這也是我在教學和編創舞蹈作品時遇到的創新難點。安代舞擁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正是這些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使得安代舞在發展創新上遇到了困難,作為舞蹈編導在進行安代舞的編創時改變的多了就沒有了安代舞的樣子,給觀眾感覺不倫不類。改變的少了,又覺得編創來編創去還是這些動作,這些套路沒有新意。不能帶給觀眾新奇特的感覺。那么安代舞蹈的創新難點怎么能夠解決呢?筆者認為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舞蹈編導思想上的創新,才是安代舞創新的根本。雖然原生態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但是安代舞不能始終保持著較為陳舊的舞蹈編創意識。安代舞的創新需要我們新一代舞蹈編導有用更加強大的專業知識和更高一級的思想意識,既能夠保證安代舞的精髓又能加入更加先進的思想意識從而能夠賦予安代舞新的更加澎湃的生機。比如舞蹈《一片綠葉》舞蹈本身是膠州秧歌,舞蹈編導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舞蹈的創編手法同時在音樂上也選擇了現代感很強的西方的雅尼《夜鶯》作為舞蹈的音樂,這些組合起來帶給觀眾的是全新的膠州秧歌,東方古老民族的膠州秧歌配上西方現代音樂又加入了西方現代舞的一些元素和編創手法,既沒有失去膠州秧歌本身的特點,又給膠州秧歌加入了新鮮活力的元素。使得《一片綠葉》這個舞蹈作品備受觀眾的喜愛。也讓很多舞蹈編導眼前一亮,原來民族民間舞蹈還可以這樣編創。安代舞的創新難點也在于此。要積極學習優秀的舞蹈作品,吸取優秀舞蹈作品編創思想的精華再加入自身對于安代舞蹈的理解和認識還有豐富的舞蹈編導的素養。這些組合在一起相信安代舞蹈的創新難點一定會被攻破。“以生活為源,在借鑒和創造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②相信我們在吸取傳統舞蹈的養分時再加入現代新鮮的思想創作方法一定會有更加優秀的安代舞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
注釋:
① 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7:103.
②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0:205.
[參考文獻]
[1]曾小梅.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12.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2.
[3]《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中華舞蹈志(內蒙古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4,1.